对构建自然语文课堂的探索
2020-11-25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童周静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童周静
“自然语文”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自然、民主的课堂氛围,师生间进行的一种互融互利、互通互惠的教学活动。它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摒弃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调德化、熏陶、感染,以情感启迪情感,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自然语文课堂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契合,彰显了语文的本色。语文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的、自由的环境中开展,师生间和谐共处,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一、设计问题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学习和模仿能力极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与小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以此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进而有效构建自然语文课堂。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文章题目,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如:“同学们,你们有幸福的感觉吗?你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启发学生联想和思考并给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接着提问:“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幸福的,大家有兴趣和老师一起探寻关于幸福是什么的答案吗?”通过这种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再设计以下问题:“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三个牧童要挖井水?之后发现了什么问题?”通过创设以上教学情境,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有效建构自然课堂创造了条件。同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还应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课堂活动及时调整,以此促进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二、开展趣味性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语文课堂应彰显人文性,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生命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自然语文与学生的自然本性相顺应,与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相结合。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自然语文注重融合教学与学生的个体需求,以课堂为载体,让学生情感爆发、精神愉悦。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培育,以期促进学生个体化健康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遵循自然语文理念,通过建构自然语文课堂,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创建高效自然的语文课堂,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使得学生对语文的魅力产生切身感受。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对趣味性课堂活动进行设计。而借助自然课堂的构建,则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打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详细记叙和描述了金华双龙洞的景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的描写顺序,将双龙洞的景色向学生一一讲述,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导游。这样,学生自然会马上热情高涨,积极准备导游词。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品读文章,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三、开展课外活动,打造自然语文的课堂
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最终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效结合理论和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体验更加丰富,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知识,以有效构建生态课堂。例如,通过对《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唯一的家园,人类需要从地球上获取各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资源,从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形成清醒的认知,并且在生活中学会如何保护地球。在结束教学活动后,教师再设计问题情境:面对正在遭受灾难的地球,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以此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自己的见解大胆表达。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节日契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利用植树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挖坑、栽种树苗、浇水,通过课外实践,切身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为避免产生生活垃圾,在生活中应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为节约水资源,要养成及时将水龙头关紧等生活习惯。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对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进行分享。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通过自然课堂的构建,能让学生真正回归自然,将学生活力和课堂生命力激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自然课堂的构建,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