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020-11-25江苏省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赵海琴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 赵海琴
面对来自社会的竞争、家庭的期望、自身的定位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当今的小学生若没有正确的心理引导,就有可能会影响其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乃至未来在社会上的生存。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在小学语文的“人物教学”中蕴藏着许多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潜在因素。
一、课前搜集资料,搭建合作的桥梁
课标提出小学生要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中,鼓励学生一起进行课前资料的搜集,共同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就有助于让学生学会相互合作。如学习《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教师布置了两项课前资料收集的任务,包括中国旧社会还有哪些陋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等。四人合作,每人搜集其中一项资料,交流整合,形成一份精炼、概括、有效的完整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相互讨论,寻找最恰当的搜索方法,提炼最有效的信息。通过相互合作,找到最佳答案,享受合作的乐趣,学会沟通,形成倾听、助人等优秀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化身人物朗读,摆脱胆怯的负荷
语文教学要求孩子能够用心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而朗读就是深度接触人物的重要方法。胆怯的孩子天性胆小,抗挫折能力不强,遇到困难,情绪会有很大波动。而朗读则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让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敢于表现自己,攻破自己的心理围城。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谈迁第一次编写《国榷》的艰辛与漫长,《国榷》被偷时的绝望与无助,下定决心第二次编写《国榷》的坚定与执着,都是需要孩子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朗读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以此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当然,朗读的过程还是循序渐进的,孩子不可能一次就能够放声朗读,表达自我,还需要教师一层一层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让孩子有质的变化,最终真正地走出胆怯的阴影。
三、分析人物形象,攫取人格的力量
学习一篇优秀的写人文章,更要让学生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将人物的这些优秀品质化为己有。而这些优秀品质也都是学生心理健康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到如下优秀品质。
1.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有顽强的意志力。意志力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发现有很多文章都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这一品质。如《诺贝尔》中的诺贝尔发明炸药时,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弟死父伤,自己也多次受伤,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这样顽强的意志力相信每一个学生读了以后都会深受感动,很有启发。无独有偶,《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的李时珍,《装满昆虫的衣袋》中的法布尔,《司马迁写〈史记〉》中的司马迁,这样的人物都让学生懂得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对于成就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2.舍己为人、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心是现代社会道德品质的核心内涵之一,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船长》一文,文中的哈尔威船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曾离开自己的岗位,这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的表现。教学时,可以围绕“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逃生”这一个问题来引发大家的讨论,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在这样的讨论中,孩子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学习到哈尔威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从而让自己在面对平时的上课、完成作业等事情时都能够更有责任心。
3.大爱无私、小爱有情,有真挚的爱心。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内在需求。教师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爱心,让学生的爱心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培养。小爱让人心中有情,懂得亲情、友情、爱情的美好,让人心存善意,如《爱如茉莉》中父亲和母亲那相濡以沫的爱,《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为“我”和妹妹付出的爱。大爱让人心怀天下,时刻不忘国家、集体、民族的兴衰。如《最后的姿势》中谭千秋老师在地震的紧急时刻张开双臂,用身体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天,这样的大爱无私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去感受的。
苏教版的阅读教学的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优秀品质值得孩子学习、品悟,就是在对人物的反复分析、审视、探索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滋养。
四、仿写人物故事,注入创造力的源泉
创造力可以坚定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自信。通过人物故事仿写,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让自己的思维可以更加活跃,表达更加有信心。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这篇文章从人物的外貌、穿着和小女孩的相处情况来表现爱因斯坦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课堂上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对人物进行了分析之后,可引导孩子仿效作者的写法来介绍自己身边的人物,抓典型外貌、事例来凸显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梯度,可以更轻松地锻炼孩子的再创造能力,也能够让孩子在表达和仿写中寻回孩子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写人类文章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针对每一篇人物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