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百味人生 凸显人间真情
——例谈小学作文人文性教学探微
2020-11-25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徐晓燕
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 徐晓燕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学科,而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人文意识”,充分发挥“人”“文”合璧的优势,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习作训练中逐步感悟人生真谛、人性之美和人伦情怀。
一、强化情感指导,感悟人生真谛
感悟既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体悟,又是情与理的升华。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强化情感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山峦险峻、风光旖旎之处,触摸到流水的缓急,品尝到野果的酸甜,嗅闻到百花的芬芳,真正感悟人生的真谛。
譬如:笔者在执教一堂习作课时,要求学生完成命题作文《春意融融》。一个学生叙写了长途汽车站内外的见闻:川流不息的人群,连续不断到站的汽车,门口小贩销售食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突然,一位断臂的武警战士竭力维持秩序。顿时,站内立即安静了,旅客们排着队买票上车,车厢内的人群都谦让座位。最后,小作者如此描述:不知是车里旅客多了,还是汽车发动机散热的缘故,车窗上的冰雪自然地化了,一股股缓缓地往下流淌着……
不难发现,这个学生的结尾处采用了寓意式的联想,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在冰雪融化的细节上,隐含着深邃的意思:旅客们内心的隔阂、漠然、陌生犹如“冰雪”融化了,相互之间骤然变得亲近起来。意犹未尽的结尾既模糊朦胧,又隽永含蓄,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达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妙境界。
可见,大千世界的一山一水和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人们感悟的对象,只要让学生学会把充满生命与智慧的独特感悟呈现于习作的描述之中,就能构建丰富多彩的哲理乐园。
二、开启关怀闸门,感受人性之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孟子的“性善论”,都是他们追求人性“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现实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人性的真、善、美,即使有些人的心中荡起假、恶、丑的情感涟漪,但最终还是在崎岖中向往平坦,在黑暗中向往光明。
譬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完成以《受伤的蜻蜓》为题的习作时,要求学生从人性的真、善、美的角度构思、选材与立意。一个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如此描述:一个小女孩孤独地在校园里徘徊着,不愿与同伴交流,自卑感犹如一座大山把她压住了,精神上的障碍几乎让她失去所有的朋友,但我作为她的同桌,心中感到非常遗憾与惆怅。
一天傍晚,我在回家途中看到她蹲在小河边救护一只受伤的小鸟,顿时愣住了。原来她对小生灵拥有如此的爱心呀。于是,我主动与她谈论爱护小鸟的话题,并一起放飞了那只小鸟……她非常感激地望着我,我也领悟她信任的目光,首次找到了“心心相印”的感慨。
夜幕来临了,我感到她犹如一只受伤的小鸟,多么希望大家一起温暖她的心灵呀!
这篇习作立意深远,构思精巧,作者借助自身善良的心来发现需要呵护的心灵,两颗心碰撞出善良的火花。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但都凸显了对生命的呵护与真、善、美的追求。可见,只有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才能从习以为常中发现美丽,才能揭示出真、善、美的主题。
三、构建完美人格,凸显人伦情怀
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构成了父子、师生、朋友之间的关系,并产生了亲情、友情等。学生的写作是真情的自由释放,既来源于对自身经验、情感的一种珍惜,又源自于苏醒的心灵对人的感悟和惊喜。因此,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用语言抒发自己的真情,才能构建完美的人格,凸显人伦情怀。假如小学作文教学走“伪圣化”的门径,那就会步入情感“虚假化”的围城,即使采用“高贵的佐料”烹制美食,也只能产生枯燥乏味的“麦当劳”和“肯德基”。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说实话、心里话,不说空话、套话。可见,只有体现“真实”,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才能不断净化人们的心灵,才能展现学生真挚的情怀。
例如,一个五年级学生如此描述《关爱》一文:
回首往事,许多激动人心的情景浮现于我的眼帘。一个黑色的星期天,我因右腿骨折住进了医院,因为腿上绑了很厚的石膏,所以整天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父母因工作繁忙不能时刻陪护我,我只能目不转睛地看着洁白的楼板和挂水的器械,加上腿痛袭来,心中感到无限伤感。
一天上午,李护士满脸堆笑地与我拉家常,并让我猜一些有趣的谜语。我寂寞的心立即舒展起来,整个病房里恰似融进了温暖的春意。随着时针的旋转,我仿佛感到自己不是在医院里治病,而是生活在和谐可亲的小家庭里,目睹李护士灿烂的微笑的脸蛋,我居然忘却了腿上的疼痛,感到病房里充满了灿烂的阳光……
三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李护士,但我的心中一直记着她的笑脸。
小作者所反映的内容真实可信,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像李护士一样充满爱心的天使,使无数病痛的身躯逐渐康复,痛苦的心情变得快乐……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与斟酌,才能发现爱的情怀多么温馨,爱的阳光多么灿烂。
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只有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构筑“人”“文”一体化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