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
2020-11-25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西圩中心小学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西圩中心小学 李 玲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效课堂的建设与探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应彻底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当中去,就少不了师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老师更加了解学生,学生更加能把握住课堂并主导课堂。为了完善课堂,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解决。
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中产生话语隔阂的原因分析
1.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仍有很多教师固守成规,保持着原有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以填鸭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学习知识。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并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多时候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忘我,而学生不知所以然,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低下。以“循规蹈矩”和知识多少为标准来衡量人才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封建社会里,科举制度的确产生进步作用,但同时也越来越束缚人们的思想,所培养的只是“书生型”人才。最终形成了如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自主交流、探索的局面。
2.小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发展
小学生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所具备的能力还不能满足良好学习的要求。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特殊性的,在这一阶段里,如果教师无法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就无法引导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很多教师课堂上为了赶教学进度,不关注学生,不考虑他们的兴趣所在,即使安排了互动的环节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有的学生可能对海里的珊瑚感兴趣,而有的同学喜欢海鸟,有的喜欢海里的各种鱼,这时就需要老师介绍时要全面,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3.进行互动交流时教师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小学生的心灵是幼小而脆弱的。在与学生交流时,很多教师忽略了情感交流。有时候,关注他们的情感状态往往比学习更重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角色不是领导,而是朋友或学习合作者。教师若只是一味批评、惩罚学生,只会让学生感到害怕而不敢亲近。
二、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话语沟通的途径探究
1.进行问答时注意问题和话语沟通
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是师生间互动沟通的有效途径,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堂状况,又让学生获得存在感。例如,在学习课文《草原》时,没去过草原的学生无法想象大草原的广袤无垠。这时,教师可以开始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吗?”“读过这篇课文后作者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思考过后进行答案的总结,学生可通过不同的答案发散思维。当学习《宇宙生命之谜》这一科普文时,里面讲述的都是探索宇宙生命等抽象的问题,例如:“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就需要老师去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与想象。
2.组织必要的课堂活动与讨论
在课堂上,不少教师在组织讨论时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只停留在第一层面,缺乏思维的层递,无法达到有效的沟通。所以教师选择的论题要具有挑战性和一定难度,过于简单无法真正让学生去思考;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自我性,让学生有自己的看法。组织讨论活动时,最好分成几组,有记录的人,这样代表发言时可以让每个人的观点都得以呈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更加开放,学生也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在注意生活化语言时也要注意自身的表达
由于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师要注意用词的口语化、生活化。在授课时,教师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创造出生活化教学情境,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纪念鲁迅的文章《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开头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学生面对这样的语句可能会不理解,感到困惑。这时如果老师只是草草解释意思,没有联系生活,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含义,面对教师的提问时也不知怎么去表达。长此以往师生间就逐渐形成语言隔阂:学生不愿意去跟老师交流,教师不知怎么跟学生去沟通。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用趣味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另外,教师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面对同样问题时,教师和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学生的世界是童真的,与教师交流时,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对老师产生信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愿意配合教师,主动与老师沟通,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是小学的重要科目,打好基础后才能让学生更爱学习语文。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需要教师真正地把握住课堂,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话语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主导者,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