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交通大学:疫情防控中的涉外管理与服务

2020-11-25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7期
关键词:留学生抗疫师生

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领域优势与特色,结合中国铁路“走出去”相关要求,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建设人才培养与培训。2013年以来,已累计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培训3000多名轨道交通急需人才。

学校参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1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项目或出口产品技术开发与合作,为俄罗斯高铁、印尼雅万高铁、伊朗德黑兰机场等提供关键技术研究;学校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共建中俄、中英、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和中美高铁联合实验室,并纳入双边国家人文交流机制;牵头成立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共建中荷全球供应链和物流研究所,建设“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带一路’陆路通道国际联运研究与交流中心”等,深入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交流。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北京交通大学扎实做好中外师生、访学人员等相关人员的管理服务,保障涉外防控工作平稳有序,营造了相互关心、理解、支持的良好氛围。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伙伴勠力同心,延续了深入合作的良好态势。

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信中说:“中国政府和学校始终关心在华外国留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看到回信,许多留学生纷纷表示,患难见真情,自己亲身感受到中国抗击疫情的责任和担当,也愿意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北京交通大学留学生代表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政府对生命的态度,尊重护佑每一个生命,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刚出生的小婴儿,都尽全力救治,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说的那样,生命至上,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

线上线下结合,确保服务沟通全覆盖

疫情暴发初期,学校第一时间部署涉外工作应对措施,并针对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的不同实际情况,出台11种相应防疫指导方案。“一对一”联络境内外来华留学生与外籍教师,详细告知学校推迟开学时间、实施校门应急管控等相关规定,并进行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在线上,24小时在线回应外籍师生关切;在线下,设立每日由专人值守的服务咨询岗位,确保沟通不断线。相关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广大来华留学生校友、在读学生和外籍教师的理解与支持,以蒙古国为首的多国留学生校友以捐款捐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来自21个国家的39位留学生共同参与录制MV《我们是朋友》声援中国。

实施校门管控后,为解决当时留在校内160余名来自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日常用品采购,国际教育学院招募志愿者为大家提供服务,两位汉语、英语交流都很流利的学生俄罗斯籍尤里和孟加拉国籍习木棉成为第一批志愿者。物流专业的尤里用一个晚上制作了专门网站,优化了购物精准度。随后,在学校与超市联手,建立线上购买、线下送至家属区的模式后,在往返取货点与宿舍的路上,每天可见志愿者们骑着三轮车搞运输的身影。尤里说:“选址、分拣、运输、配送……这是一次全方位的物流专业实践。”这一项志愿服务持续了近百天,直到校内超市正式营业才结束。

学校对于所有留在学校的中外学生,实行了统一管理、统一要求,校长带队到各宿舍楼前看望中外留校学生代表。因留学生存在签证、换汇和回国等事宜,国际教育学院值班室每天都有学院班子成员和老师一起值守服务。留学生被老师们感动,提醒他们注意防护。老师说:“我们只和你们在一起,你们安全健康,我们自然就安全。”

以主题活动为纽带,传播帮扶互助正能量

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之际,学校发布《给北京交通大学在境外来华留学生的一封信》,提醒留学生做好防护,提振抗疫信心。国际教育学院“聆听工作室”从抗疫伊始就开通了线上即时心理咨询服务,通过邮箱、微信等方式,聆听每一位有心事、想倾诉的留学生的心声,潜移默化地将防控工作精神融入沟通交流之中。工作室陈东风老师结合线上咨询共同关心的话题,将感悟创作撰写成《今日雅文》,以“我们与你同在”(We Stand as One)为主题,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连载发布,将关怀送达每一位学生,其中推文《等待春天,等待自由》受到广泛好评和转发。5月开始线下预约,为有需要的同学开辟交流通道。

学校针对在校学生举办防疫抗疫主题系列活动,以征文、摄影比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在校留学生分享经验交流感受。留学生踊跃参与主题活动,并将活动热情转化为协助本国抗疫的实际行动,涌现出一大批生动事迹——尼日利亚籍硕士生抗疫相关征文被《中国与非洲》杂志录用;伊朗籍博士生协助山东企业家捐赠1000箱消毒药品至本国医院;孟加拉国籍硕士生拍摄视频在本国主流电视台分享中国防疫抗疫经验;18位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主动要求借助学校平台,用母语为本国录制防疫抗疫的建议。

保证留学生正常教学秩序,加强对中国籍赴外师生的人文关怀

针对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回归本国后,需要克服时差、网络条件不便等困难的情况,学校对每位学生的线上学习状况逐一排查和记录,并运用雨课堂、腾讯会议、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国际版、超级汉语、在线汉语水平考试等平台和工具,切实保障学生的日常授课和汉语学习有序进行。针对毕业留学生,制定“一对一”指导制度,确保其毕业环节各项流程、毕业论文质量不受疫情影响。针对非毕业生,确保该上课的学生一个也不落下,留学生们也没有掉线,有人凌晨爬起来听课。

学校心系500余名身在境外的中国籍师生,多部门协同联动,全方位了解掌握交流访学、中外合作办学、孔子学院、外派志愿者以及因私出国(境)滞留师生的相关情况,与每名境外师生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其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各项情况,并及时告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引导其做好个人防护。针对境外师生防疫用品紧缺的情况,学校千方百计筹集口罩等物资,分别寄送给在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并发布《致北京交通大学境外学子的一封信》和《致北京交通大学境外教师的一封信》,送去学校的关怀,凝聚抗疫的真情。

共商化危为机,推进涉外合作持续深入

近年来,学校依托轨道交通领域学科优势与特色,通过与中国路桥、蒙古国、俄罗斯、埃及等国内外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项目,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定向培养轨道交通类人才。2019年共接收了4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024名学生来华留学,占全年留学生规模的近一半。

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学校与企业签署“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联合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共同致力于为东非铁路网建设培养本土化人才。连接肯尼亚港口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是东非铁路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海外首条中国资金、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运营的铁路。为充分了解当地人才需求实际状况,学校派出多名教授远赴国外进行实地考察。针对实际需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组建师资队伍,为学生配备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并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在培养过程中随时保持沟通、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培养质量。100名肯尼亚学生已分三批,分别于2016年、2017年、2018年来华,先后开始铁路相关专业本科学习,首批学生将于2020年暑期毕业。

学校自1996年开始为蒙古国培养铁道相关专业的学历生,自2005年起与乌兰巴托铁路局联合培养铁路人才近100人。2012年与蒙古国交通运输部共同设立了交通运输特色专业项目。截至目前已为蒙古国培养600余名专业人才,目前已有校友在蒙古国交通运输部担任司长。与俄罗斯交通类大学共建中俄交通学院后,加速了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疫情之下,北京交通大学加强与合作单位的信息沟通共享,谋划重点项目的人才持续培养,深入研讨专项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供稿)

猜你喜欢

留学生抗疫师生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团结抗疫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留学生的“捡”生活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