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棚户区改造融资问题及财会预算强化策略
2020-11-25潍坊市潍城区财政局
潍坊市潍城区财政局
引言
棚户区是由于历史原因而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对于城市的整体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尤其是在整体的财政运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棚户区改造成为政府与居民关切的重要问题。在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有主观以及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针对棚户区的改造的融资方面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把握关键点,提升棚户区改造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一、棚户区改造在新常态下的融资问题
(一)财政补偿期望过高
在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通常会由于补偿款的发放阶段,产生居民与相关政府部门的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待拆迁或征地的居民对于补偿款的期望过高所致,加之政府的财政拨款额度相对有限,加大了执法者与居民的误解,进而导致新闻媒体中报道的关于拆迁而引发的公共事件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开发商在近些年的开发过程中,通过对于房屋价值的抬升使得资本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因此,造成居民对于补偿的期望随着土地出让成本以及房地产出售价格的提升而升高。为保证棚户区改造的顺利进行,需要通过提升财会的预算水平,实行科学的财政规划,进而降低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融资难度,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针对拆迁的补偿问题,与当地的居民做好沟通,通过良性的沟通了解居民的需求,并通过协商,达到双方均满意的共识,并制定相应的财政举措,进而提升策略实施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通过有力的协调,提升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
(二)财政补助缺口较大
棚户区的改造具有其复杂性,在改造中需要的资金不仅庞杂而且不确定性较强,需要政府部门在进行棚户区改造之前,利用对于多方资源的有效调动,提升融资的渠道以及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例如:在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通常涉及许多学校、医院老旧厂房等基础设施,并且不仅房屋建设对于资金的需求较大,土地的整理以及后期配套设施的完善同样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资金使用的规划性。此外,相较于中国的发达地区,西部的欠发达地区的棚户区覆盖面积较广,其需要涉及的工程量以及接触点偏多,省市政府的配套资金通常是根据工程的进度进行逐一的拨付款,由于棚户区改造的周期较长,使得政府的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加之财会运行的实效性收到客观以及主观因素的阻碍,形成了棚户区项目在财政上的资金缺口[1]。
(三)市场成熟度不高
对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与政府补助,由于棚户区改造相关区域的市场发育程度不足,进而使得通过社会融资的手段进行财政资金的筹措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通常而言,出现棚户区的区域一般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足,需要财政上适度倾斜,棚户区改造项目中,还款资金部分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拆旧腾出的土地收益以及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相较于纯市场地产业项目而言一般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但由于棚户区改造的周期较长,如一个棚户区项目,自动工到完成竣工,实现项目转移,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时间,若把前期的准备以及组织计算在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加重了财会预算的负担,因此回款周期较大,加大了财政压力。此外,由于相关区域在股票、债券、信托、租赁等方面投资渠道的局限性,导致棚户区改造中土地征用、房屋征收、补偿安置等环节存在由于市场发育不足而加大其财政融资难度的现象存在。
(四)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由于棚户区改造的周期性长、相对收益较低等劣势,财政周转不足,使得这一项目在实际投入运行的过程中,单一的财会措施无法适应棚改区融资方面的要求,一般会使棚户区改造的渠道变窄。例如:由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快速的显现,使得在进行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棚户区项目并不是企业投资于运作的首选项目的情况,进而限制了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渠道。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投资渠道较为固定,会使得政府对于自身的积极作用认识程度不足,限制了整体上的工作体系的发展,加之宣传等工作方面的不足,降低了棚户区改造在民众间的口碑,不能很好地推动棚户区建设,造成了财会预算的阻碍。同时,工作开展的单一性,也限制了融资工作在可靠性、可行性方面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财政作用。
二、棚户区改造在融资问题下的财会预算强化策略
(一)结合居民意愿采取安置手段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在运作与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依靠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工作的顺利完成,棚户区改造工作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居民的意愿具有密切的联系,需要加深财会预算的效能。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在保证对于相关的政策规定做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提升财政的作用。针对在现今的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当地的居民对于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认识性不强,甚至有些居民抱着一拆即富的思想,工作人员需要通过走访以及信息的收集,了解当地居民对于拆迁的实际需求以及自身的意愿,并通过讲解的方式,提升居民对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认知程度,尤其是对于拆迁财政补偿的政策方面,需要工作人员依照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系统的财会预算的执行,对于居民意愿进行详细的理解。并通过贴心交流获得居民对于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认同。例如:在进行走访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据民警的经济情况、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居民的收入、居民的安置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了解,进而通过信息的有效掌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并通过相关的政策,提升资金应用的针对性,进而为棚户区改造过程中融资的方式提供便利途径,进而有效的发挥财政补偿的积极作用。
(二)强化后续综合开发与利用
在新常态下,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已经由传统的政府信用为主体转变为依靠项目现金流为主,这种转变使得在进行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出现的负债已经不是政府需要承担的负债,而是市场化主体的负债,此外,现金流的实际情况是棚改市场化是否实现的财政衡量标准。为此,需要政府通过立法、行政、政策等手段,结合有一定针对性的财会预算政策,提升在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中的命令性与激励性,进而为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渠道的拓展提供基础,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对于教育、医疗、就业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性整合,实现在棚户区待拆迁居民的社区公共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进而更好地满足棚户区居民的需求。此外,针对誊空的土地,政府加强其规划,利用财会预算的手段,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并以此作为财政资金流的一项补充,更好的缓解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相关企业的资金压力。
(三)提升棚改的财政金融服务力度
为实现更多的社会财政资金对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支持,需要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提升棚改的财政金融服务力度,进而优化棚户区改造的整体财政资金链,提升财会预算的效能。具体的运作流程氛围以下几个方面:① 提升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债贷组合的适用范围,通过新型债券形式以及不同种类债券的创新性研发与推广,为PPP模式、政府采购模式等经济模式提供制度性的支撑,并且需要大力支持投资者或者是特别目的的公司利用企业债、项目收益债以及永续债等多种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直接举债,并承要求其承担起有关的偿还责任;② 实现商业项目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捆绑性商业创新,在此过程中需要适度的引入社会资本,并对于民间的资本进行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直接、间接、参股、委托等形式参与到棚户区改造中,进而通过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股权机构形成转化,并通过对于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制,形成良性的财政体制,有效减轻棚改融资的压力;③ 强化与银行的合作,增强金融工具的创新度,加强财会预算的力度,通过不断的沟通,提升与商业机构的合作层次,以此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获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并且银行以及金融机构在参与过程中,需要对于可能存在的财政风险进行科学的把控,通过对于银行自身金融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完善其对于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的支持作用[2]。
(四)优化分散式棚户区的财会预算方式
在棚户区的形式中,存在部分零散型的棚户区,对于其进行改造,改造成本以及改造难度均较高,并且通过零散性棚户区的改造中的获利,相对较少,使得一些开发商对于这种棚户区,不愿投入精力进行改造,直接影响了在这种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改造程度,导致这一工作在现阶段一般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来执行,加重了政府的财会负担。但棚户区改造中需要消耗的资金较为庞大,因此,政府财政的改造方式一般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改造项目,因此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创新思维,吸引更多的开发商对其进行投资。
(五)完善政府的财政融资管理模式
政府是棚户区改造的领导者,其决策的制定对于棚改项目的融资困难可以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政府需要提升融资的透明度,让企业间形成合理的竞争,调动企业提升自身实力的积极性。并且企业还需要优化自身的政策性增信机制,完善财政运行,对于棚改项目进行合理的补贴,此外通过监督机制的完善,配以高效的财会预算手段,提升棚改区的运转效率。并且政府财政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融入自身的策略中,提升财政决策的优化程度。例如:枣庄市的棚户区改造中,以一种政府主导的模式进行棚户区的改造,以政府资金以及信贷为主,有效提升了对于风险的把控,并强化了投资的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社会的稳定以及棚户区改造的顺利开展,需要在融资问题上加大力度进行优化,针对棚户区改造融资难得问题,需要在保证改造过程中与居民强化沟通的基础而上,提升对于棚户区的后续开发力度,保证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延续性,并且要在改造过程中有主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融资,增加财政的可行性,进而提升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融资效果,以此保证棚户区改造的稳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