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激趣,以趣引智——小学智趣语文特质与课堂建构
2020-11-25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袁小晶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袁小晶
小学智趣语文特质解读要聚焦“智趣”二字,趣是手段,智为目的,智趣相生是最佳境界。智趣语文,要善于因循语文学科特质,以教师智慧解读为手段,智慧解读文本,智慧解析学生,寓教于乐,构建亦趣亦智的语文课堂。
一、智析学情,构建适宜的语文学习生态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在“以生为本”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学情解析智慧,根据学生认知起点、兴趣爱好等,为学生构建适宜的语文学习生态,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自主发展的平台,从而以智激趣,以趣引智。
1.智慧解读,因生设趣
学生智慧解读的前提是教师要确立师生平等的教育主张,以平等的姿态解读学生,分析不同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能力和兴趣,重点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能遵循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之趣;同时,以发展的眼光解读学情,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等,做到因学段而异,赋予智趣课堂以活力。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以“地点”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低年级、中年级学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积淀,而且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我们还是借助小学低年级、中年级设趣的方法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智慧激趣,引领智性发展
在智慧解读学生个体学情实际和不同学段学生学情特点基础上,我们要释放教师的智慧,选择合适的设趣方法,智慧激趣,从而引领学生智性发展。《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授课对象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兴趣也相对高雅得多。基于学情实际,我们可以采用“导游词”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模拟“导游”,根据文本内容小组合作写一段导游词,然后推选出一位代表作为“导游”,为全体学生解说。
显然,这样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功底,同时又要具有相应的写作、口头表达能力等,具有挑战性。无疑,这样富有趣味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很合高年级学生的“胃口”,学生将围绕撰写导游词、扮演导游角色的学习任务,自主完成对文本写作顺序、文本内容、景物特点等学习任务的自主建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激趣启智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构建起适宜学生智慧成长的学习生态。
二、智解文本,选择适宜的语文教学形态
文本是智趣课堂实施的有效载体,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智慧的触发点、依附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智慧解读学生学习个性和学段差异性的基础上,智慧解读文本,从而根据学生学情特点,选择适宜的语文教学形态,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内容散发出趣味性,选择适切的、有趣的教学方法,牢牢抓住学生。
1.文本内容趣味化,寻找文本趣味培育点
智慧解读文本,在尊重文本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要注重挖掘文本内容的趣味因素,抓住文本趣味培育点,从而找到撬起文本智趣的支点,使智趣课堂建构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在趣味化内容的驱动下,学生渐入文本,感受课堂学习的魅力,不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智性。
如《早》这篇课文,文章多处提到“香”,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寻香”。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写到了哪些“香”,又暗含了哪些“香”,枚举合理、数量最多的小组可得一个“香囊”。很快学生围绕这一学习任务展开活动,除了显性的“蜡梅花”的香味,书香、环境之馨香、作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香味等隐性的香味也纷纷被挖掘出来。“寻香”的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趣读的品位,在寻香中自己也收获了一份心灵的“馨香”,审美情趣浓郁。
2.文本手段趣味化,寻找文本智慧生长点
我国提出了培育“工匠精神”国家战略,作为教师,更要具有一份“匠心”,善于不断优化语文教学手段,能为语文课堂来一点“调料”。仍以《早》为例,对于文本内容的概括,我们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变文字概括为绘制“导游图”,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按照作者的游览路径,结合图画,绘制出一幅较为详细的“导游图”,能让“游客”快速地了解“三味书屋”。学生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需要明确游览的路径从新台门→石桥→三味书屋→后园,从而强化学生“空间转换”概念。
关于“早”的故事,可组织学生开展“小小故事家”活动,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开展“讲故事”活动,再进行班级层面的复赛,要求做到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可以进行适当的“创造”。优化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趣味横生,并寓教于乐,以趣引智,不断寻找学生智慧成长的“生长点”,从而构建富有智趣特质的高效语文课堂。
总之,我们要基于小学智趣语文特质,以智激趣,以趣引智,在智慧解读学情、解析文本中,构建智趣课堂生态,让语文课堂亦智亦趣,意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