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资助困境与精准应对
——基于数据库管理的视角

2020-11-25冯雨佳

市场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公正贫困生资助

冯雨佳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一、 问题的提出

自2013 年11 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以来,我国的精准扶贫战略不断推进、深化。 而作为精准扶贫思想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化举措,精准资助工作也在近几年的高校工作中取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根据《2018 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8 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387.89 万人次,资助资金1150.30 亿元,学生资助资金连续十二年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进入高等院校的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不断增长,对现有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暴露出现有体系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境。

因此,在大数据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分析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体系所面临困境,并借助大数据工具合理解决问题,将极大助力于精准资助工作在高校中的深入开展,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在高校中生活与学习。

二、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界定

教育部文件曾明确指出贫困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 因而,高校贫困生则是指由于自身及其家庭经济原因无法支撑其在大学期间进行基本的学习生活支出的部分学生。 一个国家的大学生是这个国家立足未来的最基本单位之一,基于此,国家对于这部分个人能力足够却因经济限制而无法完成高等教育的给予了充足的政策支持,以国家财政来协助他们完成高等教育,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

精准资助是指让资助能够精确落实到每一位符合条件的贫困生身上,使其都能够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足够支撑其完成高等教育的资金资助,让每一分资助资金都不被滥用或克扣,以精准分配到每位有需求的学生手上。

故此,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则是指在对贫困生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给予精准数量的资助资金来承担其在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开销。

三、 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问题剖析

(一)资助对象认定不够准确

现有贫困生认定程序主要包括提前告知、个人申请、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等几大环节,同时,各高校也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这种程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平公正,最大限度了解学生日常真实经济情况,但另一方面,由于其过程中班级评议小组或辅导员等人员的参与使得程序全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个人主观性的影响。

首先,评议人员并无法确保对每一个申请学生都能做到了如指掌,因而其评价可能并不够客观真实且全面,甚至可能存在曲解误会。 其次,由于资助问题涉及金钱,故而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弄虚作假、不当利益交易等不正当行为的产生。 另外,不同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亲疏远近之分,因此,在这种情绪影响下评定人员在同等条件下可能会更倾向于与自己更为熟识的学生,对评定的客观公正造成一定影响。

评定过程中评定人员所给出的结果往往会对资助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少部分评议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对待评选态度随意敷衍,仅凭主观情绪开展工作。 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因为人际关系或不善于表达自身等原因无法得到资助,而一些并非真正贫困的学生却顺利通过评定。

(二)资助评定标准不够统一

资助评定标准多与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等挂钩,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难以建立统一、明确量化的标准。 因此,在各高校落实过程中难以建立完全精准一致的评定标准,导致贫困生评定工作难以完全公正客观地以统一标准开展。

(三)资助依据信息不够完整

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评定依据采用的是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2019 年4 月后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但这两种方式所能提供的信息都较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展现学生的实际经济水平。

此外,民主评议环节通常也仅仅是部分学生参与,人数受限,且其对于申请学生的评定标准除了自身的一些看法外就只有申请学生自身所提供的材料,难以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资助评定程序欠缺规范

目前一些高校为了实现所谓的“公平公正”评定过程,要求所有申请学生进行公开演讲,将自身家庭状况等在众人面前进行宣讲,当众揭开自己的伤疤来争取资助。 这种做法只是表面的“公正”,实质上更是违背了“扶贫”的内涵,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扶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扶的更是精神上的贫。 而类似于此的“争贫困”做法,本质上是对贫困学生的再次伤害,更是对国家政策的曲解与误读。 评定过程应配有合理的规范,使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有机结合起来,即使公正原则得到落实,也让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得到重视。

(五)资助跟踪管理难以到位

精准资助并非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 每一份资助的下达都应该进行跟踪管理,判断其是否真实地用于保障学生基本的学习生活,而非一些超出其承受范围内的虚荣性消费。但由于这项工作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一部分高校对于此工作仅仅流于形式,不愿采取实质上的措施对资助资金的不当使用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理与教育。 这种情况的存在,通常使得资助资金的流向无法被定位,导致资助的资金资源可能被白白浪费。

四、 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对策探究

(一)建立健全学生信息动态数据库

评定贫困生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获取申请学生的最完整资料,仅依据人力则难以做到这一点,而目前正不断成熟的大数据则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力工具。 通过对于学生家庭情况、校园卡消费纪录、手机支付记录、获奖纪录、综合成绩等数据进行收集、提取、清洗、整理等工作,逐步形成高质量的学生信息数据库,并实时更新修改,帮助高校更好地全面、及时、客观了解申请学生的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客观数据也可以最大程度上规避部分学生为申请成功而做出的造假行为对评定结果的不良影响。

(二)合理制定资助评定标准

依据大数据库可以对数据进行运算与建模,将各类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分析,利用科学方法划定客观评定标准。通过大数据得出的结果,综合考虑地区、家庭等多因素,对申请学生进行比对。 通过大数据划定标准,可以有效减少主观因素对评定产生的干扰,借助统一明确的定量标准,更方便快捷地为评定出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提供参考建议。

(三)系统审核资助评定信息

申请学生的真实经济状况往往难以仅通过一两个证明得以完整表现,因此,不论是前期评定时了解申请学生条件还是后期的跟踪管理都需要构建对申请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完整展现的平台,多维度表现申请学生的全貌。 而大数据技术则可以帮助准确链接到每一个学生的各项数据上,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各项资讯,帮助避免由于对学生认识片面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等情况,精准识别每一个真正因经济因素受困的高校学生。

(四)构建公平公正评定环境

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需要公正健康的评定流程,而大数据的有效利用为此构建了良好的环境。 大数据的运用能够使得申请学生不再需要当众讲述自身的困难情况,有效保护学生的隐私自由与自尊,使其免受不必要的伤害,也可以避免由于数据不全或人工评定带来的利益交换、主观偏颇等行为带来的资源误用。 只有公正健康的评定环境得以构建,贫困学生才不会因为害怕被歧视、名额被占等原因失去获得资助改善自身处境的机会。 如此,才能真正践行“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

(五)严格处理违规资助事件

2019 年4 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取消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这项新举措的出台目的是为避免贫困生由于获得证明不便等原因而失去获得资助的机会,但同时,这也对申请学生的信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因此,通过加快构建社会征信体系,将资助申请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的学生纳入失信名单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为自身的书面承诺负起责任,让妄想虚假申报或违规使用资助的学生不敢再去触碰这条红线,保护每一位真正贫困生的利益。

五、 结语

论文探讨了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所面临的问题与借助数据库管理的精准应对之策。 随着精准脱贫的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精准资助也应在借助数据库工具的基础上,逐步摆脱目前由于制度或技术限制而造成的困境,更好地为千万贫困学子实现高校梦助力。

猜你喜欢

公正贫困生资助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名家谈教育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