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阅读积累以促进表达中的“二级转换”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23课《祖先的摇篮》教学为例

2020-11-25郑碧贤

名师在线 2020年14期
关键词:祖先段落词语

郑碧贤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言

写作过程是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至少要经过二级转换。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从内部语言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的转换。作者在进行二级转换,即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常常按照内部语言产生的顺序,在内心悄悄试探着扩展语言结构,排列词的顺序,并默诵这些最初产生的句子,暗自比较与选择,不断地扩充与删改,最终完成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将完整的表述句表达出来。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一步骤,学生需具有丰富的词汇量,具有快速提取词汇、准确灵活运用这些词汇的能力。笔者以统编本语文二年级下册23 课《祖先的摇篮》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阅读中留心积累,让语言“活”起来

语言品味能力是人最需要的阅读品析能力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一)在品析中积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关注对字义的品析,感受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汉字的密匙,为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祖先的摇篮》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整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其中,“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对此的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范例。笔者在执教中设计了五个板块,板块二“读中品味动词,感受祖先生活”就以品味这些词语为重点。(1)在这样的原始森林中,我们的祖先做了些什么呢?默读第2、3 小节,用圆圈圈出来。(2)指名回答。 (3)读词语,你们发现这些词都是什么词呢?(动词)(4)品析“掏”的妙用:“掏”是我们的新朋友,能不能把“掏”换成“拿”呢?生活中,还可以说掏什么呢?(5)小结:一个动词就是一幅画面,我们平时在说做什么事或写做什么事时,可以用准确的动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动词准确)

在以上环节,笔者着重引导学生比较揣摩“掏”和“拿”的区别,通过动作示范,加深学生对“掏”字含义的理解,再结合联系生活经验、拓展运用等方法,用“掏”字扩词,如掏钱、掏耳朵、掏口袋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懂得了“动词+事物”这样搭配的表达形式,感受到诗歌用词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进行比照词汇、换词析句、诵读品析等咬文嚼字的训练,进一步明晰词汇的多样化与差异性,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品”得多了,学生在写话中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二)让学生爱上“积累”

教师总会要求学生平日多积累知识,如摘抄等,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用心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积累,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词句的精髓。其实,积累词语与思想感情,是在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1]。只有体会和吸收了那些表现生命气息的词语,才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积累。相较于课外阅读摘抄,笔者更注重课内摘抄。把课堂上学到的好词佳句及时积累下来,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低年级学生年纪比较小,很多训练必须在课内完成。积累不是机械地摘抄,需要多花一点心思。比如,把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作为一次书法作品的展示内容,进行优美句式的文配画或者优美段落篇章的小型朗诵等活动。

笔者在执教《祖先的摇篮》时就特别关注学生的“积累”,在教学板块(五)“画场景写生字,积累词汇”时,就专门设计了这一内容。(过渡:有一个小朋友想把祖先生活的画面记下来,不过他遇到了一个难题,“摘”字和“掏”字不会写,你们能帮帮他吗?)(1)观察生字“摘”字和“掏”字,说出其结构和关键笔画。(2)教师示范书写。(3)学生练写。(4)展示点评学生作品。同时,布置实践作业:在这首诗歌中,像摘野果、掏鹊蛋这样有意思的动词还有很多,你们在课后还可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喜欢的场景画一画、写一写,并积累下来。这次实践作业的题目就叫——走进祖先的摇篮。

多样的积累方式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累效率。在这个板块中,教师把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和积累动宾搭配短语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场景画一画、写一写,比起简单机械地抄写,这种方式会更让学生喜欢。

二、在阅读中模仿起步,让积累“沉”下来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写作从模仿起步,这是一条基本的经验。母语学习,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跟我学”,在模仿中习得语言能力,积累语言经验,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统编教材独具匠心,设计了两个模仿运用序列:一是“语文园地”中的“字词句运用”或“词句段运用”序列;二是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序列。除此之外,在统编教材中,表达多样的句式、精致美好的段落比比皆是,都是极好的语言表达训练材料。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抓住这两个系列,对课文“披沙拣金”,从中敏锐地发现读写的“迁移点”。例如,有的段落结构严谨,有的段落用词生动,有的段落辞格丰富,有的段落说明准确,有的段落情感丰富……这些“点”,就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宝贝”。因此,教师要聚焦读写的“迁移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学习写作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借鉴课文的表达方法锻炼“表达力”,或者借鉴作者的思想方法磨炼“思想力”,让它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

例如,笔者在执教《祖先的摇篮》时设计的第四个板块,就是“读中仿说”。

(1)教师创设情境。咱们也来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这个摇篮里还会做些什么?仿照第二或第三小节说句子。

我想——

我们的祖先, 那时候,

可曾在_________, 孩子们也在这里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可曾在_________, 也在这里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拓展仿写。除了树上、草地上外,他们还会去哪儿?白天,他们是这样生活的,到了晚上呢?

这样的训练首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从读到写,从动到静,优化课堂教学节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听课疲劳,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其次这种训练相当于即时的片段写作,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隐藏着确定的语言知识,设计了科学的“规定动作”,避免盲目和无效,让学生既累积了表情达意的基本技能,又知晓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每次聚焦一个读写的“迁移点”,都要遵循语言运用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规律。若能一课一写、一写一得,得得相连,长期积累下来,就好像零存整取一样,积少成多,构建形成了庞大的语言宝库。同时,这样的训练还能促进学生表达思维的发展,使其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句式进行巧妙构段,为在习作表达中顺利地实现二级转换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丰富性,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从而自由快乐地表达,用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表现心灵的声音。这样学生的语言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祖先段落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找词语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词语欣赏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