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有方 让童话讲述更精彩
——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与思考

2020-11-25傅艳彬

名师在线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词串开店蜘蛛

傅艳彬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第五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言

童话是指将现实生活逻辑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按照内心愿望或幻想逻辑,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故事。它具有奇妙丰富的幻想、曲折离奇的情节、积极健康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语言。童话故事中的想象可谓是无处不在,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提升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好素材和好范本。

一、搭建词串支架,发挥想象,讲完整的童话

低年级每篇主体课文都安排了大量的识字任务。以往惯用的集中识字脱离了语言环境,忽略了阅读促进识字的功能;纯粹的随文识字又容易打断文章的整体连贯性。那么,如何化解以往识字教学的弊端呢?教师可以把分散在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重新编排组成词串,结合语境积累、语言建构,方能落实好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并为讲述简单的童话故事搭支架、奠基石。

例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要求学生认识15 个生字,会写9 个生字。在教学时,教师将分散的词语进行有机串联:(1)认识故事中的“角色”,引出第一组词串:蜘蛛、编织、顾客;回顾课文内容“蜘蛛店里来了哪些顾客”,识记第二组词串:蜈蚣、河马、长颈鹿。(2)了解故事的起因,识记理解第三组词串:寂寞、无聊;好寂寞、好无聊。(3)知晓故事的经过,识记第四组词串:开店、商店;口罩编织店、围巾编织店、袜子编织店;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4)借助词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讲简单的童话。①蜘蛛决定________。②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开一家________。

教师利用语境积累、语言建构,词不离句,让学生从词串中发现词语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其学词认字的兴趣,从而完成识字学词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其潜能,鼓励学生借助词串支架发挥想象力,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讲述出完整的童话故事。

二、挖掘言语智能,巧借想象,说有趣的童话

低年级童话故事常常用反复的叙事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以三次反复居多。这种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有其言语表达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读好童话中的“人物”的语言,使其说好有趣的童话故事。

(一)发现言语表达变化,巧借想象,读好童话

统编教材对第一学段的“朗读课文”做了有梯度的安排,如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要注意读好停顿;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要注意读好语气;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要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大象的耳朵》要注意读好问句等。如何落实这些朗读要素,笔者认为,关注语言表达,挖掘语言智能,方能有效地进行指导,为讲出有趣的童话故事做好准备。以《大象的耳朵》一文“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问句”为例,教师出示:(1)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2)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这两个句子,接着提示:边读边想象,小兔、小羊是怎么问大象的呢?学生发现:小兔子看到大象的耳朵很好奇,小羊看到了大象的耳朵也很疑惑。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小兔子、小羊的心情读出来,自然就能读好问句。有了这样的朗读体验,在讲这个故事时,学生自然就能注意运用不同的语气来问。

(二)挖掘言语智能,巧借想象,说好童话

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平常极易忽视形象生动、充满智慧的语言。在《蜘蛛开店》中,蜘蛛遇到三次难处,作者分别通过直接陈述、打比方、列数字的方式来呈现。学生讲述故事时往往忽视这类语言,用简单、重复的词讲:河马的嘴巴那么大,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蜈蚣的脚那么多……因此,教师从语言表达的形式着手,引导学生“触摸”语言,逐层有梯度地发挥其想象力,丰富其语言的表达能力,架起言语智能和言语积累的连接点。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河马的嘴巴那么大,是多大呢?这样一问,学生就会勾连一些事物或做具体的描述:“一张嘴就能吞下一个大西瓜。”“就像我见过的鲨鱼的嘴巴一样大。”“有一米多宽呢!”关注语言,借助想象说童话,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观察力、描述能力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这是童话学习非常独特的价值。

三、填补故事空白,依托想象,编丰富的童话

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童话阅读上,还可以通过填补故事空白,利用创编童话故事来组织实施。曹文轩说:“在文学这里所谈的构思,实际上就是故事的编织。编织故事最能让人感到创造的快意。”由此可见,创编童话故事,不仅能锤炼儿童的故事想象力,还能通过创编体验激发学生对故事的想象力,填补故事场景、人物心理、故事情节与结局……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

(一)借助结构,创编童话

低年级童话故事常常有其固定的叙事模式,是可以模仿、迁移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渗透到探究,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并运用这种结构特点,以填空、示意图等形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创编有趣的童话故事。

(二)发散思维,创编童话

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往往能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更能激发学生创编的兴趣。想象内容越丰富,童话创编就越有深度与广度[1]。如《蜘蛛开店》,是从嘴大、脖子长、脚多写出蜘蛛开店之难。学生易形成思维定式,认为蜘蛛遇到的困难往往停留在“大、长、多”的角度,其实,“小”也是很困难的。笔者在实践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谁呀?”蜘蛛拿起放大镜看到顾客后一脸茫然,原来是一只很小的蚊子。蜘蛛织啊织,________。这样学生的创编内容就更丰富了。

(三)情节补白,创编童话

许多童话故事都有一些留白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填补这些空白。如《大象的耳朵》,小鹿、小马、小老鼠见到大象的耳朵心里充满好奇、疑惑,都要说它,可文中没有写它们是怎么说大象的耳朵的。这就为学生创编童话提供想象与表达的空间,适时让学生补白,能激发他们讲述童话的兴趣。

(四)关注结尾,编创童话

童话虽然是幻想,但却根植现实,折射了社会与生活。学生通过阅读童话,可以认识社会,形成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童话的育人价值往往在结局中得以体现。

例如,《蜘蛛开店》一文没有结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蜘蛛后来还开店吗?请你为它创编一个有趣、耐人寻味的结尾。学生兴趣盎然:“蜘蛛不要再开店了,每次都这么累,还是算了吧。”“蜘蛛不要再开店了,看看你累了点就想换店,做事没有一点耐心,还是别开了好!”“蜘蛛呀,你还是要再开店的,哪里失败了,就从哪里站起来哦!”“蜘蛛呀,你还是要再开店的,如不开店,你就没有劳动,这样会饿死的!”……故事结局设置一些思辨性的言语实践,能让童话中的一些宝贵价值被发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结语

童话阅读滋养着儿童智慧,以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方式,或近或远地给儿童的精神生长提供土壤、空气和阳光。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有方,让不同要求和梯度的讲述都呈现精彩,有利于培养学生正在萌发的个性,并鼓励这种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与探索文本的好奇心。

猜你喜欢

词串开店蜘蛛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蜘蛛开店
报纸新闻标题中的“热词群”和“热词串”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蜘蛛
小兔开店
在家“开店”记
美语口语词串You Know What探析
大蜘蛛
基于领域类别信息C-value的多词串自动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