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回归

2020-11-25金妙苗

名师在线 2020年1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价值

金妙苗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坎门中心小学,浙江玉环 317602)

引言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不管现代教育如何发展,其始终无法脱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是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实现的重要根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文化积累,在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的映衬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具备了更突出的传统文化基因。因此,为营造更优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环境,教师应不断强化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升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精神价值,让传统文化能够借助学科平台更好地扎根于学生心中。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心灵治愈及品德培育价值

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认知文化、艺术文化、技艺文化,还包括丰富的精神文化和教育文化。在现代教育视域下,新课程改革进一步丰富了教育理论,也深化了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知识教育结构,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状态,给予其更充足的精神能量。同时,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对学生品德的培育更为重视。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利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契机,可以使传统文化展现出更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使学生不断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1]。

(二)民族认同及文化传承价值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域及民族的差异,使我国传统文化具备了特有的民族性、差异性和延续性。而对于学生教育而言,教师不仅要在学科中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及道德培育的需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此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还应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法律知识,使其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具有时代性。从文化传统的层面讲,在现代文化元素不断变革的时代,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为过去、现代和未来之间架起文化传承的桥梁,把跨越时空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转化为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从而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回归策略

(一)融入教学备课中,让传统文化“生根发芽”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系统的备课机制,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够顺畅,同时在高质量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上好一堂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提供重要的条件。

一方面,教师要精选传统文化资源。比如,童谣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童谣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化的表现,在传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童谣来和传播情感,经过长期的沉淀与发展,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方式。例如,将民间广泛传唱的《外婆桥》纳入备课内容中,既可以浓缩传统文化,也可以传递最质朴、最纯真的情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富情感,进而消除生硬的知识传导式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让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哲理走进学生心田。

另一方面,教师要选好传统文化载体。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承方式,并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得以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备课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及要求,全面收集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使其与教学课程深度融合,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具张力。比如,收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劳动谚语或者格言,利用这种劳动人民用智慧碰撞出的火花,并借助简洁、优美、明快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备课选材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2]。

(二)融入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枝繁叶茂”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各类创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也给予了教师更大的创新空间。相较于现代教学模式,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品格与思想,而这又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立德树人”异曲同工,这种格局的形成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绝佳契机。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以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及典型事例,为学生直观地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实现对学生品格的培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3]。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童谣传播传统文化,为学生讲述一堂极具趣味的道德与法治课,即结合地区特色,借助“千条渠,万条河,鱼满筐,虾满箩,莲藕甜了心窝窝!”的童谣,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让学生领略别样的家乡风情。教师还可以引入“一块千人糕,看似很平常。谁先播下种?谁又插下秧?谁在勤耕耘?谁去收割忙?谁来碾成米?谁来下厨房?经过多少手?给我一口香。”这首童谣,既彰显了劳动的特色,又赋予了教学内容更多的劳动情感。

(三)融入价值引导中,让传统文化“万古长青”

谈及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回归,必然需要从其教育价值出发。从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来看,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运用及创新,不仅是基于当代教育价值理念的建设,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价值的关注。在备课环节及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其主旨就是要凸显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注重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全面表达,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进而使学生形成珍惜当下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强正面价值的引导,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大力提倡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应借助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优势,引导小学生做一个诚信善良的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正确看待“善意的谎言”。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我很诚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个关于善意谎言的故事:曾经有位老师,他跟学生交流时说自己可以预测每个学生的未来,如谁会成为警察、谁会成为医生……在老师长期的引导和鼓励下,这些学生都变得积极起来,最终他们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个故事在告诉学生善意的谎言不是不诚实,而是一种处世的方式、一种道德上的美好。

结语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尝试,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助力。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教学活动紧扣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重拾情感意蕴,凸显多元价值,这既是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尺。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价值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一粒米的价值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给”的价值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