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2020-11-25杨调调
杨调调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德顺小学,甘肃静宁 743400)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情景教学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十分重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理念不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仍然坚持刻板印象,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看作并不重要的副科,没有认识到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常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敷衍的态度完成教学活动,既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又不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来完成教学活动,使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尊重和体现,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无法得到保证,影响了教学效果[1]。
此外,课堂教学活动大多以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缺乏基本的趣味性。在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并不关注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课堂既无法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又无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至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更是无从谈起,课堂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已迫在眉睫。
二、情景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的意义与问题
情景教学法实际上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以往单方面讲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情景中去学习知识、掌握技巧、学会应用。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自主性,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需要学生的配合,这也更符合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和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这种教学法已经得到一部分教师的关注和运用,但在实际的课堂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教师对情景教学的认知和定位不准确、不深入。情景教学的表现形式虽然主要是情景,也就是以情景创设为主,但实际上在课堂上高效进行更需要与之配合的课堂模式和理念,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以致在缺少过渡和铺垫的情况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行情景教学法。这样一来,学生仍然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组织的活动兴趣不高,缺乏参与动力。甚至教师本身对教学模式也没有产生更好的认识,在创设情景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方式授课。这就使情景教学只剩下一个空壳,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效果,名存实亡。
其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有所不足,以致难以适应情景教学的要求。实际上,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法,相当于将很大一部分的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自由。这也意味着教师要有更强的课堂控制力、话题引导力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一旦教师对情景教学过程缺少控制,课堂就会陷入无序状态,教学成果自然也就大大降低。
三、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应用的策略
(一)借鉴学生日常生活确定情景主题
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在讲解内容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对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课堂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但是,要真正借助创设情景实现这样的作用和效果,教师首先必须关注和重视情景主题。实际上,主题对整体情景创设以及随后的教学活动有着决定性作用,引导了整个教学方向。所以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情景主题和主要内容[2]。
在确定主题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创设情景展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等。借鉴学生的日常生活来确定情景主题和内容,其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对相应情景的熟悉感,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景,借助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来促使他们展开学习和探究;另一方面,这样的情景主题基于实际需求而出现,创设的目的在于利用实际情景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生活与知识内容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真正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确定主题,进而创设相应内容的情景,显然更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在确定情景主题的过程中,还需要始终围绕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来展开。因为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归根结底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情景创设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知识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需要分清主次,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实现这两个标准和原则的有机结合,教师创设的情景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服务。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情景展现形式
实际上,情景教学法并不是最近才开始兴起并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借助情景进行举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加迅速地理解知识内容。在创设情景时,教师一般通过口头描述来引导学生想象,辅以教室内环境的适当变化,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相应情景下的知识内涵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网络和多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情景创设的方式和技术手段有所创新,情景内容也有了新的、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现形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确定主题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来呈现不同的情景,并利用声音、图画、视频、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创新情景创设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在学习“我和大自然”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普遍生活在城市中,除了旅行,很少有机会亲自接触大自然,所以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理念,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一直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难点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确定“感受大自然”的主题,然后在这一主题下创设学生进入自然环境中游览的情景。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先用简单的文字介绍和讲解,让小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基本情况,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如潺潺的流水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幽静树林中的虫鸣声。利用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画面,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这些画面以3D 投影的方式投射在教室中,让学生能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风光。在这样情景中,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教师创设的情景不再是简单抽象的文字描述,而是以直观的、立体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情景有更加生动的体验,自然也就能够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合学生兴趣设计情景教学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进行教学,情景主题和实现形式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在情景下展开教学活动也应得到教师的关注。创设情景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教学,而教学内容的展现和教学目标的实施,则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从而配合整体情景,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相应的情景下,将教学活动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也能够与整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契合,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的好习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一日活动的情景,模拟学生从早到晚的学习情景和家庭活动。在这样的情景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一天的生活轨迹,然后发现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或者不好的习惯,之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活动,来帮助学生改正。
面对“马虎”的坏习惯时,教师可以设计“我最认真”的小游戏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容易马虎的场景用视频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来,然后以班级或者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帮助情景中的学生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并将自己的建议和方法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展示。这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较强的代入感,从而更加深切地理解不良习惯的影响,促使学生坚定改掉坏习惯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渲染气氛,再现课文中所描绘场景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能够如临其境,深刻体会教学内容与情感,以此实现教学活动中的情景交融。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创设生动的情景,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