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究

2020-11-25石丽玲

读与写 2020年33期
关键词:整本书核心教材

石丽玲

(江苏省海门中学 江苏 海门 226112)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的主体是阅读。语文阅读是学生对所接触的文字进行阅读,理解文章的意思、吸取有用的信息并做出表达的过程,阅读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分析这些作品的同时,加强情感培养、丰富阅历与知识储备,吸收优秀文化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1]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快节奏的阅读模式和急于求成的高考的压力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近期备受关注,然而,“整本书阅读”的含义并不仅仅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只需要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地阅读一遍,而是要经过反复阅读,通过每一次阅读形成的对书的不同的理解,积聚起来,形成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进而与作者达成共识,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文化涵养。把时间都花在一本书上,通过精读、细读,延伸出写作,充分吸收“整本书阅读”带来的知识与思想。在节奏快、任务重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语文阅读往往进行碎片化的教学,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情况极其不理想。

2.当今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

“整本书阅读”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其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佐。”,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培养欣赏文字的能力,在提升写作的技能。[2]在节奏快、任务重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语文阅读往往进行碎片化的教学,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情况极其不理想。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几乎都是散文,不利于对整本书阅读的推行,并且高中阅读“碎片化”“快餐化”,为了达成教学任务往往只是将一篇文章简单的分析一下,提炼出中心思想就结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这种“刷题化”的阅读教学,很不利于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妨碍学生进行长时间和有深度的思考,它影响了学生对事物整体的认知与理解,出现思考的断续性和不深入性,思维的局限性与不完整性。

3.核心素养下做好高中整本书阅读教育

3.1 充分挖掘教材。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一共有四个专题,第一个专题《向青春举杯》,针对学生刚升入高中进行了人生的一次重大的转折的特点,运用诗歌、散文等载体,让学生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对自己的人生展开思考,并为自己的高中生涯和今后的人生确立目标;第二个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则是强调转变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目标,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观、知识观,注重现代教育对精神与道德的培养;第三个专题《月是故乡明》,用五篇散文的形式,传达“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感,内容和写法上各有千秋,使学生可以领会不同的抒情方式,分析如何写好散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通过六篇游记性散文来描绘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将自然的美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既有情感、有逻辑还不失美感,学生可以欣赏游记不同的写作、表达方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领会语文教材蕴含的精神与文化,达到整本书阅读的教育目的。

3.2 转变教学理念,使用恰当的引导方法。由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近两年才受到重视,部分教师仍然没有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对阅读教学也不够重视。虽然高中学习进度紧、张压力大,但是也不能荒废了学生的阅读,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之间的特点与差异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教导,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将整本书阅读的理念贯穿到必修教材与课外读物中,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3.3 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注重“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方面,因此只依靠课本来贯彻落实“整本书阅读”教育的理念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当按照高中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安排他们读一些名著或者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课外读物,这些课外读物不需要太长,一星期或者一个月内读完,并让他们在完成每一遍的阅读后都写下自己的感想与领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不阅读的人生是可悲的,要培养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贯彻落实“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整本书核心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