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2020-11-25徐桂萍
徐桂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二中学校 新疆 阿勒泰 836500)
1.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其中包含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微课通常主题明确,内容简短精炼,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某一个知识内容的讲解,而且相对比较完整。微课通常以1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为主,容量大多在十几兆,存储空间小,学生可以存储在手机等电子设备中,甚至是在线网络空间中;微课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和学习,对于不懂的内容甚至可以反复观看;微课中可以包含各种趣味创意,方便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视频。
2.微课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2.1 制作微课,转变丰富教学内容。在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依赖老师的语言描述和肢体动作来完成课文的讲解,没有新意的教学模式很难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和启发丧失了互动积极性。随着微课模式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模式下的不足,老师借助微视频为学生呈现出一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下,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章作者的距离,为学生积极的开展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比如学习《苏州园林》这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建筑设计也很难拥有深刻的认识。这时语文老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提前制作的苏州园林的微视频,带领学生跟随视频以一个游客的角度走近苏州园林,将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轩榭门窗、花鸟鱼虫等生动、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方便学生对苏州园林进行观察,对苏州园林中的景物和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2 利用微课,感知文章意境。语文学科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础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文学作品,单纯凭借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很难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有深刻的认识和感知,为了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静态文字下的文章意境,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语文老师可以利用微课来为呈现具体的影像视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去感悟文字的魅力,进而感知文章的优美意境。
比如学习《观沧海》这首诗,寥寥数字描写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看到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雄伟壮丽的祖国河山,同时也表达出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老师可以利用微课将沧海的壮观景色为学生进行生动呈现,将静态的意境转变为动态的视听画面,对学生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从而快速进入古诗描写的慷慨豪放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深刻领会古诗的意境,感知古诗中文字的魅力。
2.3 运用微课,化解知识难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造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无法正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看似无用的一段话往往有着更加深刻的涵义,单纯凭借学生的认知很难理解。比如学习莫迫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作者在文章中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自然场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疑问,这段自然场景描写是不是在文章中可有可无?究竟作者对自然场景的重点描写能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对这一难点问题老师可以借助微视频的手段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作者的用意。老师找几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按照三一律的戏剧结构来表演这个故事,一组按照小说的叙述结构来进行演绎,老师将两组表演分别录制成视频,方便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观看表演微视频后对两组表演进行比较,讨论两段表演的异同之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看哪一种表演的结构处理的更巧妙效果更好。学生通过对微视频研究发现,按照小说带有对自然描述的表演效果更好,不仅为后文做了铺垫而且也起到了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比第一组的表演片段中的内容更丰富,涵义更深远,同时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学生通过微视频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既解决了难点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模式,不仅创新为了语文教学模式,而且丰富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微视频集中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微视频的辅助下积极的开展自主探究,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