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唱响国粹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
2020-11-25韩箫
韩 箫
(江苏省邳州市燕子埠中学 江苏 邳州 221300)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文明传承的国粹。于漪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韩军说:“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作为传统的雅文,本就是中国文化不朽的光源,本应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太阳,当我们把她视作月亮和星星时,她还能呈现出应有的璀璨吗?
1.丰富情感,多情诠释
诗意课堂往往是靠情催动的。初中生接触文言文不久,大多有畏难心理,兴趣和信心至关重要。作为领航人的教师自身对文言文的态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态度。
罗曼罗兰说:“心中有太阳,才能给人以温暖。”一个感情丰富的语文老师才能生发出文言文课堂的诗意,梁启超上课“舞之蹈之”,朱自清读书“率性而为”,叶圣陶课上“谈笑风生”,文贵有情,课堂也因情而多姿。文言文是有灵性的,她需要的是真性情的表达,不事雕琢,无需遮掩。由此看来,抛却传统课堂的呆板与羞赧,何妨不做一个会“煽情”的语文老师呢?自信乐观不招摇,坚定果断不武断,和蔼可亲不低俗,有礼有度不做作,以春风般的情怀拥抱古文,以响鼓的气势唱响文言,以饱满的激情让文言文成为孩子们走向文学殿堂的康庄大道。
2.诵读引领,美从口出
朱熹说:“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大家都知道读的重要性,但读好文言文却是一门学问。
让学生读准音读清句,音节句读很重要。老师不能光借助媒体音视频,还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卖弄。这方面古人的方法不妨一试,读得旁若无人,读得不亦乐乎,放松即是乐。努力读出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境界。这方面需要老师当好伯乐的角色,适时点拨和表扬。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诵读当做一种乐趣,这趣就是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金钥匙。一个漠视朗读训练的老师,会扼杀文言文的灵性。年少的鲁迅尽管对三味书屋时的课堂兴趣不浓,但对老师读书的神态刻骨铭心。学生“放肆”地读,通过感受文言的快意,从肤浅到深刻,提升了语感,滋生了书情。会读乐读,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3.打破传统,唱响课堂
传统文言文教学大都是: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和强记。课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记得苦,事倍功半!因而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课改,为文言新课堂注入了活水,带来了灵性。
3.1 在文言文翻译上。时下,资料多多,学生手里的翻译材料应有尽有(一种足矣),许多老师在上面逐句讲解,学生在下面死盯着翻译宝典。课堂死气不说,学习效率还不高。为此,何不化“教”为“争”,通过小组竞争,看谁能自行串译课文,做得好做得快(浅显的或部分内容可放在课前布置),教师只要做个会“煽风点火”的导演就足以火爆课堂。接下来对重点字词的归纳和知识的链接只要整理到位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了。
3.2 在内容分析和问题生成上。文本是根,一切以文本为基础。以学生的提问为主,教师的提问为辅。笔者曾多次尝试,课前收集来的学生问题几乎涵盖了教参上的所有重点,有的还很新颖,这就彻底打消了原先以为学生抓不住重点的疑虑。当然,问题的筛选要当机立断,勿贪多不废时。以问题析文本、悟思想,突出文言文的诵读和感悟。导出的知识远胜教授的知识,学生自我发现远胜老师的讲解,所以问题生成亦“萧何”,问题解决亦“萧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语文老师,未必一定有渊博的知识,重要的是可亲坦诚,值得信赖。
3.3 在训练上。清代颜元有言:“心中醒,口中说,纸上做,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百看不如一练。要想每天有收获,就要课课有收获。文言文重在积累,所以课课练必不可少(题量适中),这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如果说问题探讨时是以最个性的方式展示,现在就要以最安静的心态自我检测。
文言文作为实实在在的国粹,她像牡丹一样典雅芬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让古诗文在中学生纯洁心灵中种下高贵的种子,含英咀华,激情吟唱。这样,文言不寂寞,语文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