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2020-11-25杨忠
杨 忠
(忻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山西 忻州 034000)
1 以人为本理念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意义
人是一切管理架构中的主体。 在高校图书馆,人既是开展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被服务的主体。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依靠人和围绕人开展的。 高校图书馆在管理创新中也必须重视人的因素,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涉及图书信息资源、人、服务目的三个方面。 图书信息资源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物质基础,人是指图书馆的工作主体馆员和被服务主体读者,服务目的是指借助信息资源使馆员和读者发生有效联系。 其中,图书馆图书信息资源的创新必须以读者的知识需求为导向,读者是以人为本理念中人的重要部分和被服务的对象,“读者至上”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最重要内容和最终的服务目的。 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中心不会停留在传统的藏书理念上,不会只注重收藏和总是从资源的角度开展工作。 高校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原动力,能促使图书馆管理由书本位朝着人本位方向发展、由普通服务朝着高端服务方向发展。
2 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1 图书馆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体系上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首先,高校图书馆在选聘机制上几乎都采用任命制,即由高校领导直接任命图书馆主要领导,再由图书馆领导任命部室主任。 这种任命制的第一个缺点是过于僵化、不受监督,完全根据领导个人的喜好聘用员工,造成很多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通过关系上岗。 第二个缺点是这种任命制的管理架构凸显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职务关系,并没有体现出管理能力上的指导与辅助以及分工合作关系。 第三个缺点是任命制体现出来的管理组织架构过于老套、落后,缺乏创新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其次,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将主要的人力资源,包括具有采编能力和专业咨询能力的馆员都安排在书籍上架、借还书和硬件维护工作岗位上,这种不科学的人力资源分配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再次,高校图书馆的部门设置太繁杂。 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通常只需设置几个重要部门,负责馆内管理、借阅服务和硬件维护等工作,但很多高校图书馆却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部门,导致部门架构繁复、职能不清。
2.2 以面向用户为导向的服务质量不佳
高校图书馆面向用户的服务质量不佳主要表现为:首先,馆员的服务观念不强,没有很好地贯彻“读者至上”这一服务观念,造成很多馆员在服务中态度冷漠,与读者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馆员无法将图书信息等反馈给读者,同样,读者也无法将自己的需求信息反馈给馆员。 其次,馆员缺乏专业知识培训。 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中需要提供给读者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对馆员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 馆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读者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书籍资源等。 然而,高校图书馆缺乏对馆员专业知识的培训,降低了读者服务质量。 再次,高校图书馆硬件设施落后。 很多高校图书馆电子查询系统的功能不全,对图书资源的介绍和分类不够细致、精确,无法给读者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2.3 馆内资源建设及信息管理系统不成熟
高校图书馆的馆内资源建设及信息管理系统不成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图书资源建设不足。采购人员为了应付工作而不重视书籍质量,很多采购的图书资源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且资源更新较慢,无法跟上读者所需知识的更新速度。 此外,一些图书资源的内容趋同,复本太多,造成了资源浪费。二是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只注重收藏而不重视利用。 三是硬件设施还不够齐全。 图书馆空间不够、阅览座位太少、计算机网络建设不到位等因素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信息化管理系统还不成熟,功能上也不够全面。
2.4 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图书馆资源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虽然采购人员掌握了一定的图书管理知识,但在信息资源愈发丰富的今天,这些采购人员却很难把握最新的学科或文化动态,导致所采购的资源缺乏实用性和先进性。 其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偏低。 与高校教师相比,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枯燥,而收入却不高,给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再次,多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图书管理工作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应用知识,但多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不高,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知识,很难开展信息化工作。
3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探析
3.1 制定科学完善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目标,科学制定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积极进行管理实践,使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在图书馆工作中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高校图书馆必须通过构建图书馆管理架构、运行机制等内容,使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和渗透到图书馆的所有部门及管理行为和服务行为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校图书馆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才聘用准则也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在人才聘用上必须坚持唯才是用,选拔和聘请有能力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打破传统僵化的任命制,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出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3.2 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读者才是图书馆的真正主人,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具体措施有:一是要使借阅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方便读者借阅的原则,体现出人性化。 二是多组织一些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服务活动,如:通过举办读者联谊会与读者进行主动交流,并邀请一些教师主持关于图书分享方面的讲座辅助学生阅读。 当然,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建设交流网站或微信交流群,方便读者与馆员、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发送图书资源信息,吸引读者关注并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三是打造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其他高校图书馆、本市公共图书馆,甚至是其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或研究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图书资源交换、信息共享等打造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增加本馆的图书资源,更好地服务读者。 四是加强硬件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应扩大图书馆规模,丰富图书资源,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最大限度地为读者阅读提供便利。
3.3 打造管理者素质提升机制及培训体系
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深入践行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打造管理者素质提升机制及培训体系,以便于更好地推进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其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媒介素质、沟通能力等多项技能进行培训,使管理者更好地适应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高校图书馆应加快管理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注重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的构建,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高校图书馆在对馆员工作进行考核的时候,要建立可视化考量标准,结合业务素质、服务水平、专业素养、适应能力、实操技能等日常表现进行打分,并辅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全面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及时对高校图书馆管理者进行培训,根据他们工作岗位的不同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继续教育,全面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3.4 形成馆内意见反馈及满意度评价机制
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借阅服务,因此有必要形成馆内意见反馈及满意度评价机制,拉近师生与图书馆的距离,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践行。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制定完善的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评价标准,围绕图书馆环境、资源数量及质量、工作人员态度、图书馆电子化建设等内容定期对在校师生进行调查,根据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完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 二是不断拓宽意见反馈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师生的互动。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站留言专栏、微信留言、微博互动、QQ 群、意见箱、BBS 等方式加强与师生的联系,及时了解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改进自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