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高年段导学案设计与运用的“五个引领”功能

2020-11-25叶惠珍

名师在线 2020年26期
关键词:学案鲁迅目标

叶惠珍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流溪小学,广东广州 510900)

引 言

导学案是一种新型的“以学定教”的教学手段,教师运用导学案,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1]。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能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导学案的内容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导学案的内容,并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何有效发挥导学案的“五个引领”功能呢?下面笔者借助教学案例,简述导学案的“五个引领”功能。

一、目标的导向引领

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必须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如此才能明确教什么、如何教,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导学案的设计也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一课要学习什么,这样他们才有学习的方向,而这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基础和依据。由此可见,导学案具有目标的引领作用[2]。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识鲁迅”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单元导读的内容,明确本单元学习的要求:①厘清文章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②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③读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影视作品。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在课堂上就知道要学什么了,学习目标也能有效达成。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作品、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为本单元的教学做好铺垫。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学生就根据课前的导学案理解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含义。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由此可见,导学案具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功能。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

二、方法的指导引领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渗透学习方法,也就是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把听、说、读、写的方法不着痕迹地融合其中,不仅要体现语文工具性学科的指导性特征,还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3]。因此,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目标,深入研读教材,紧紧抓住单元导读、课后练习、园地相应的知识点圈定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点,在落实教学点的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习得方法,举一反三。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通过动作描写的方法来突出小嘎子和胖墩儿的人物形象的,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找出有关动作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问题的设计如下:(找出描写小嘎子、胖墩儿动作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中的____________等动作词语,我体会到小嘎子/胖墩儿是一个____________人。在学生充分理解了两个人物性格特征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由此,我想到了描写人物动作的一两句话(课外书、身边的人、自己写过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动词中我感受到他(她)____________。这样的问题环环相扣,既让学生通过理解词句体会到人物形象这一学习目标,又学会了描写人物的方法。

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任务的过程中,习得了学习方法,并在课堂对学习方法进行积累和总结,这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此,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充实,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三、思维的导梳引领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应该走出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误区,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心中有疑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有所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4]。为此,导学案的训练要体现思维的梳理,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除了让学生“知作者”“解诗意”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悟诗情”。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呢?教师应让学生走入文本,领悟作者表达的意境……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泊船瓜洲》是这样设计的: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体会到了____________,由此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故事、一句诗)____________。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由文中的感悟引发联想,然后回归中心——思乡之情。这样的思维引导能在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四、阅读的导航引领

导学案的设计体现的是一种大阅读的理念,即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渗透阅读方法,让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把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就会厚积薄发,在完成导学案时,他们会积累大量的阅读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导读要求是“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收集或阅读关于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资料的作业。因此,所设计的导学案就要明示阅读的要求,如《詹天佑》一课:我想向大家推荐阅读关于爱国的作品____________,推荐理由是:____________。为了让学生主动阅读,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①课前让学生推荐阅读书籍;②课堂上进行延伸;③课后推荐阅读书目。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完整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分享阅读的收获。这样以一篇引多篇、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语用的导训引领

小学语文就是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一门学科,简言之,就是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那么,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就要有语言文字的相关训练,根据字、词、句、篇来设计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训练要体现目标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设计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导学案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从文中“____________”这件事的句子“____________”中的词语“____________”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鲁迅,由此我想到了“____________”。有学生这样回答:我从文中“鲁迅先生讲自己碰壁”这件事的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中的词语“碰壁”中看到了一个“为了对抗国民党反动派不断遇到挫折但仍然坚持顽强抗争”的鲁迅,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具有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所以才会受到那么多群众的爱戴”。

学生从其中一件事情的一个词语出发,对整件事情进行剖析,探索出这件事情表达的思想,提高了对词语的领悟能力,以及对句子的鉴赏能力,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 语

实践证明,导学案具有“五个引领”功能,能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条理性和有效性,既能减轻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学案导学模式能将全体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另外,学案设计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梯度导学的习题设计能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进而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合适、针对性强的问题,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进而达到生本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案鲁迅目标
鲁迅,好可爱一爹
乡愁导学案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比例尺(一)”导学案
我们的目标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