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本质 激发思维 提升能力

2020-11-25邹淑华

名师在线 2020年26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小棒

邹淑华

(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福清 350300)

引 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而要想让学生懂得思考,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当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相结合。下面笔者将列举几个具体实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挖掘资源,激发思维热度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熟悉的内容,即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中,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开启思维闸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座位卡片找座位,比比看谁能正确、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在设计卡片时,教师将其中的三张卡片设计成“第3组第( )个,第( )组第4个,第( )组第( )个”,结果可想而知,拿到前两张卡片的学生都能轻松、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拿到第三张卡片的学生有的一动不动,脸涨得通红,有的低头寻思着,有的拿着卡片问:“老师,我怎么知道自己坐在哪里呢?”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时,笔者适时抛出问题:“大家都来帮他们想想办法,该怎么找到他们的卡片对应的位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于安排“位置”的好主意。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找位置”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思维冲突: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找到位置?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用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思考中,激发了思维的“热度”,锻炼和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二、抓准联系,发展思维坡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方法、结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使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对各种现象进行比较,逐渐接近正确的结果[1]。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深刻理解和思考清楚,并理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下面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7.98÷4.2”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出现了以下几种算法: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商是1.9;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10倍,商是0.19;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0倍,商是1.9;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但商却等于19。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比较,这四种方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说理由。

生1:我认为第一种算法是对的,除数“4.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表明乘了1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也要乘10,所以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一位。

师:同意吗?(全班通过)

生2:第二种算法是错的,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被除数的小数点却没移动,这样商就会改变。

生3:我认为第三种方法也是对的,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来算,也是可以的。

这时其他学生举手有话说,教师示意其中的一个说。

生4:虽然第三种方法是对的,但是数字太大,计算起来比第一种算法复杂,我觉得第一种方法更好。

生5:我也觉得第一种方法更好,计算起来比较简单。

生6:第四种方法是错的,商里没有点小数点。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算法,对不同方法的分析与取舍,汇聚成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次次的对比与交流中得以提升。

三、善用探究,开拓思维广度

加强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在“玩”中发展,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问题,如“应该怎样操作更好”“为什么能这样做”“能否不这样做”等,这些疑问的提出,能深化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先设置了一个冲突:任意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给出8厘米、2厘米、4厘米的三根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尝试,发现无法围成三角形。接着学生就产生了一个疑问:“那三根小棒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教师就顺势给出9厘米、6厘米、3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任选3根小棒围一围,看看选择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利用小棒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几何基础知识,还学会了利用对比的方法,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

四、提炼反思,挖掘思维深度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转换教学方式,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反应;学生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把课堂上有用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新方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方法,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总结进而形成新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提炼式反思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提炼,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总结,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

例如,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出示了“32+39=?”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汇报。

生1:32+39=71。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把39分成30和9,先算32+30=62,再算62+9=71。

生2:我是把32分成30和2,先算30+39=69,再算69+2=71。

生3:我是先算30+30=60,2+9=11,再算60+11=71。

生4:我把39看成40,先算32+40=72,再算72-1=71。

……

学生们说出了多种算法后,笔者让学生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在对比反思这几种方法的过程中“去伪存真”,保留下自己觉得最“拿手”的方法,从而让自己的辩证思维更深刻。

结 语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育者同心协力,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特别是数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培养思维能力的环境,力争把外显的内容感知为学生内在的思维对象,逐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激起“暗流”和“漩涡”,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升,再提升,倾听到思维“拔节”的声音。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小棒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被除数可能是几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余数比除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