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畜牧产业工程方向“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2020-11-25乔瑞敏李秀领李新建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猪场畜牧生猪

乔瑞敏,李秀领,李新建

(河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随着我国畜牧业规模化的提升,机械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带动的工业化生产方式逐步成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畜牧业进入了全新的工业化阶段。与此同时,生猪产业对畜牧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2019年启动的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

为快速适应和服务于畜牧业的升级转型,2019年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增设了动物科学专业畜牧产业工程方向。该方向的本科教育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畜牧业体制、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畜牧产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畜牧行政管理部门、畜牧生产经营单位及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市场与流通等工作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1]。

本文从畜牧产业工程对生猪产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针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对“猪生产学”现有课程框架体系提出改革设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考核方式,培养“懂科技、有技能、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畜牧人才[2]。

一、“猪生产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猪生产学”课程是面向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作者从2015年开始承担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猪生产学”的课程教学,经过对2012—2017 级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的持续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动物科学专业“猪生产学”的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教学重点不突出

课程教材已十余年没有更新。该教材及教学大纲里,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养猪概况、猪的生物学特性征、代表性品种、营养与饲料、猪的遗传育种、种猪生产、环境卫生控制及畜牧场规划设计猪场建设[3]。其中,除第一和第二前三项内容外,其他内容又设有专业课程。因此,“猪生产学”知识面虽然很广,却无法体现出其专业性,缺乏挑战性,没有课程归属感。课程内容知识点不够集中、明确,使得学生学习抓不住重点,不能引起学生对“猪生产学”课程的兴趣,不能把学生留引到生猪生产相关的行业中去。

(二)重理论,轻实践,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

“猪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生猪生产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能解决生猪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指导生猪生产。目前实验课程共有16 学时,其中主要开设的有一项屠宰性能测定实验,其余大部分内容都是静态的基础实验课,缺乏生猪生产流程的一线实际操作训练,达不到生产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要求。畜牧产业工程方向的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产实际专业技能,服务生猪行业工业化、智能化生产需求。目前与系统工程控制相关的课程内容太少,造成学生相关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就业后不能有效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国内外生猪养殖规模化企业已经迈入工业化阶段,现有教材中的国内外养猪概况等,描述的仍旧是十余年前相对落后的生猪生产技术状况,与生产实际严重不符。随着通信技术及硬件设备的升级,生猪养殖及育种技术等相关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也在快速升级,现有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对人才的培养跟不上生产实际的现实需求。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我国的教育以输入为主,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没有养成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与他人互动的习惯。“猪生产学”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设计主要有幻灯片演示和视频教学。课堂教学依旧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大多停留在一问一答,区别只在回答的人次多少,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师生间及学生彼此间的互动性不强[4]。除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外,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猪生产学”更加要培养的是学生组织、协调、管理生猪生产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能力,以及学生彼此间的有效团结协作能力,更加要锻炼的是学生高效运营一个现代化猪场的能力。课堂上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和锻炼,学生到相关单位就业后,需要重新学习相应技能,适应工作环境和要求,这就偏离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考察和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察和考核体系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引。目前多数农业院校的“猪生产学”课程的学习考核评定包括70%~80%的期末考试成绩和20%~30%的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以课堂表现和实验课操作为主。这些考核内容很难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恰恰是畜牧产业工程方向的学生所必需的。

二、“猪生产学”课程的改革措施

为了满足“新农科”建设对畜牧人才的新要求,特别是为了服务畜牧行业升级,满足养猪行业日益增强的工业化程度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培养“懂科技、有技能、善经营、爱农业”的新型综合型畜牧人才,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对“猪生产学”课程提出改革设想。

(一)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重点

根据我国生猪行业当前所处的发展水平,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课程中补充实际生产活动中的各种工程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环节。同时,修订教学大纲,明确畜牧产业工程方向的培养目标,调整“猪生产学”的教学重点;减少遗传学、家畜育种学、饲料营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畜牧场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在“猪生产学”课程中的章节比重。紧密围绕高效运营万头规模现代化猪场的基本目标,凝练各环节的要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及课堂下开展生猪产业工程的全程模拟活动,培养合格的畜牧产业工程人员。例如,可以为每个小组分配模拟资金,用于全程模拟运营万头规模猪场;然后每个小组从猪场规划、选址、评估,到申请经营许可,设计主场,设计生产,进行生产控制以及运营管理,到下游生猪屠宰分割、深加工及食品开发、冷链物流;最后到餐桌终端的全产业链为止,各组分配自己的队员到控制链的各个岗位上,“模拟运营”万头规模猪场。从第一堂课开始,到最后一堂课为止,教师随着课堂内容的更新,针对工程链的相应环节,增设不同的问题,安排各小组内部商议解决。同时,引导小组间的阶段性讨论及PK 活动,评选最优模拟场,以及每个岗位的最佳“操盘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畜牧产业工程方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理论课教学中的“模拟运营”训练相对应,生猪产业工程各环节的一线学习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加强“猪生产学”课程中工程化、信息化、智能化控制等相关实践活动[5]。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教学基地及合作企业开展工程训练,同时在实验课内容增设生产一线的“实操”项目,如测定猪的活体背膘、体长、体高,及妊娠判定、精液品质鉴定、人工授精、采血、猪的健康免疫等必要训练内容。这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专业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对行业的未来更加有信心,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相关岗位就业,而不是将考取研究生作为唯一目标。

(三)丰富考核方式

基础理论知识仍旧为试卷考试,但应降低这部分的比重到50%。丰富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贯穿教学始终的“运营模拟”活动成绩占30%,包括生产一线“实操”训练的实验成绩占20%[6]。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基础教学与科研、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市场与流通等工作。

三、结语

我国农业面临转型升级,正在经历从农业化进入工业化和智能信息化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科学升级为“新农科”,为了适应产业的升级转变,“新农科”对畜牧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针对“猪生产学”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项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猪场模拟运营”教学设计环节,旨在培养“懂科技、有技能、善经营、爱农业”新型畜牧产业工程人才。

猜你喜欢

猪场畜牧生猪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广东中山市白石猪场有限公司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广东中山市白石猪场有限公司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
辽宁省畜牧良种生猪补贴资金24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