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转换模式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2020-11-25徐靖
徐靖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650106)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高校开设的计算机专业由于时间短、就业率不高、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企业面临无合适人才可用,计算机类毕业生面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就业和培养模式的统一,对此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对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内容和大纲都比现有技术落后。计算机专业与相关课程的实践机会很多,并且计算机是各行各业都广泛应用的专业,但是在教学手段和应用上,目前的实际操作技能还没有跟上最新技术水平,目前学生理论知识非常完善和扎实,但是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对高校来说,教学内容较落后,与实际应用技术脱节,造成学生就业后操作跟不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授课为主,操作为辅,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但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计算机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少。
(二)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高校目前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偏重理论知识,但是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完善的课程与专业设置,还应分析目前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把项目与实践过程相结合,培养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毕业生。企业实践资源以产品和项目为主,但是院校的课程设置对项目与产品的实践较少。其次,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以合作和相互协同完成任务为主,而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以个人为主,小组合作项目很少,学生如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是课程和专业设计需要完善的部分。甚至有的课程设置重复,学生学习了办公自动化和网页设计,还同时学photoshop、flash 动画[1]。
(三)质量体系不够完善
真正能在企业里工作的技术人才都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质量培养体系中如何教学生解决技术架构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何培养工程思维与逻辑能力,如何提升专业质量体系。目前没有完善的测评体系去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很多院校都只注重课程成绩,但是忽略了课程考核的过程,如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评价过程考核情况,在学生学习中,如何通过质量体系去分析完成情况,计算机专业更看重专业的分析过程和思维与逻辑培养的过程,不仅仅是考核一个课程成绩。
(四)师资储备不足
目前高校的教师更多是研究型人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无法及时了解目前技术的发展进程,师资力量不足。很多老师在授课时都按照教材来讲,教材内容落后于目前的技术,有的课程案例甚至是落后近十年的企业技术。因为没有实际的行业项目经验,有的老师只会教授案例的内容,无法结合真正的项目去教学,所以在实际应用上也不够专业,很多技术的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现状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升级更新很快,教材和教学内容还在原地踏步。
(五)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接触过企业的项目,也没有任何经验,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人生规划都不够清晰,一方面对学习的课程没有兴趣,另一方面对将来的工作方向没有明确的计划,学生不知道自己学的理论课程能应用到什么地方和什么专业,甚至对岗位的主要任务都不明确,学生整体对就业比较迷茫。
(六)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培养方案不够完善,与产业所需人才有差距,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相关的工作,没有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无法招聘到能实践的优秀毕业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够专业,达不到社会行业标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会单一的文稿制作,表格统计,硬件维修等单一技能,企业已经发展为需要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等综合性人才。很多学生到企业实习时什么都不会,因此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去培养人才。
二、有效措施及改革方向
(一)学校和企业层面
1.开展产教融合的平台
通过搭建学校与企业间的平台,强调产业与专业对接、岗位与教学对接、需求与课程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前有机会去企业实习,通过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企业来说,能促进经济和效益的增长,对学校来说,培养了一批有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生,对学生来说,更能加强巩固理论知识,了解企业中最先进的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2.校企合作的发展
为提升计算机的教学质量,高校与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建立长久的教学实践基地,双方共同教学。第一,企业中的技术实例可以作为案例加入计算机的教学中。第二,企业中的优秀工程师,可以走进校园,在高校中开展讲座,线上课程或者开设选修课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行业中的优秀工程师们。第三,更多的高职教师也有机会走进企业,了解产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既保证了学生教学的与时俱进,也能修改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和优秀学生。
3.计算机相关的孵化园
高校可以建立相关的孵化园平台,计算机实验室,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平台,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科目的研究和学习,由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结合企业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生创业和实践,在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好地提升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资源整合,校内外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建立学校的平台,企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融入学校教学,在孵化园中模拟工作环境,参与技能竞赛,科创项目的融合,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
4.线上线下共同教学
增加教学实训项目,形成专业的培养体系,以专业应用技术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共同开发,企业技术人才与教师交流,共同安排就业,通过线上线下共同教学,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需求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对接,根据企业岗位的设置适当调整课程计划。加强行业与专业的对接,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进行规划,提高教学质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工作任务引入教学内容,更新最近技术内容,开发最新产业的教学案例。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编写项目的课程大纲,每门课程的教学要不断更新与修改。将目前最新教学手段添加到课程中,如慕课、微课、智能学习、云课堂、云班课、人工智能、VR 技术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上课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习资源。
(二)教师和学生层面
1.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校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师和专家、培养骨干教师、挂职入企业实践与工作、国际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企业之间访学等培养方式,将只注重科研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成为集实践,科研,技术为一体的优秀教师。通过输送人才,挂职锻炼,为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助力。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入课堂,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分析和教学,让教师接触前沿技术和行业动向。
2.学生能力提升
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规划,以适应目前的产教融合计划。第一,学生先了解目前的学习方向和课程安排,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第二,参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短期项目,从实习生做起,学技术,学操作,巩固学院的理论课程。第三,在企业项目中,小组合作,参与到真正的实践项目,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在团队中完成自己的任务,提高自身独立完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果学生在毕业前有项目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就业目标不会如此盲目,在企业的培养和锻炼下,学生也能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针对性地找相关岗位和工作[3]。
3.选拔优秀学生
通过实践情况选拔班级优秀的学生,让想学、会学、有能力学的学生得到机会,也给企业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的竞赛,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如计算机三级、四级证书,软件资格证书,在应聘时更有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前景和展望
院校完善平台建设,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实现核心力的发展。目前国家政策支持各地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的研究,已经在各个高校取得一定效果,本文旨在研究高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情况并提出发展方向。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并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让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也给企业,高校,学生及社会带来更有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