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雅教育模式下独立院校通识课教学管理的思考
——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

2020-11-25刘崇敏

大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博雅通识教学管理

刘崇敏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远景学院,山西 晋中030800)

一直以来,个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始终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迈入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也亟须改变。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人才的需求更倾向具有广博通识基础的通才,特别是当前独立院校的发展亟待破围,通过开展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批判性思维的模式将有助于独立院校的发展形成特色,经过通识教育培养的学生也可以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在此背景下,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以下简称远景学院)秉持博雅教育理念,广泛开展实践,形成了“专业教育+商科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本文通过几年来该院对通识课程体系的实践,围绕教学管理、通识课程的实践性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不断总结、分析和反思。

一、博雅教育模式下通识课程在远景学院的实践

“博雅教育”首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其核心概念是自由,其目的是培养个体自身发展的素质。博雅教育肯定知识本身的价值,崇尚“知识即美德”,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中古基督学校的“自由七艺”、文艺复兴时的古典人文学科,中国先秦儒家强调的“六艺”,均包含语言、人文、社会和自然,并始终以个体身心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理想。博雅教育培养的是具备以下“才智”的自由人:有儒雅自尊的品格,在自尊自爱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在追求真理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有举一反三的求知能力,用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博雅教育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培育学生科学的求知态度和致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才智,在知识、思想、行为的统一中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博雅教育是一种超越唯知教育而成就完整人格的教育[2]。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是一所以推行博雅教育为主,借鉴国际文理学院的办学理念与模式的荣誉学院。通识课程体系搭建合理,包括共同核心、分类必修、自由任选三大形态,涵盖人文、自然、社会科学领域,以实现学生沟通能力清晰、判断能力明确,在专业教育、商科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四种模态教育浸润下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在教学实践的经验之外,也反映出学生选课、课程设置和课程考核方面的问题。

二、通识课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专业课程不同,通识课程的特点主要集中于跨学科交叉和跨专业融合教学领域。它不仅需要重视若干个学科的联系,也包含选课学生学科背景知识的影响。在学生自主选课的模式中,在通识课程选课、设置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选课方面

首先,学生选课具有盲目性。这一问题集中于通识选修课的选择。选课前,同学们选课的依据一般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因而当学生发现课程内容与主观想象存在差距时,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热情。其次,学生选课具有从众心理。由于对通识选修课认识不明确,缺乏自己的思考,学生选课的时候愿意“随大流”并希望与同宿舍或关系亲密的同学选一样的课程,反映出选课的从众心理。最后,学生选课具有求易心理。个人兴趣也是影响选课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学习的兴趣决定学习的热情。但对于青春年少、热爱冒险的大学生来说,兴趣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对课程的热情。例如在选课过程中,很多同学对艺术欣赏和自然实践类课程热情很高,而对其他稍有难度的课程却反应冷淡。电影解读、音乐欣赏等课程经常供不应求,而其他稍有难度的课程或双语型课程却问者寥寥。通常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和知识量储备,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性不断加强,趣味性逐渐降低,学生们的新奇感逐渐减退,学习热情也大打折扣。学生在选课时的盲目性、从众心理和求易心理,既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3]。

(二)课程设置方面

通识课程的设置重视跨学科的交叉与跨专业的融合,强调学科的广泛性,但缺乏对课程之间耦合度及内容逻辑性的思考,因而造成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不强,相互依存度较低。同时,由于通识课程教材不统一,一般需要教师融汇多本教材,容易造成同一版块内容的重复。学生在大一阶段进行通识课程的修读时,并没有清晰明确的修读目标,而且学生受专业教育的影响,对选择通识课程的意义并不清晰。大部分同学在选择通识课程时,只是通过课程的字面含义,或者课程学科的大概指向及个人自己的理解进行选课,这种片面化、个人化的选课态度,往往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认真等现象。还有部分课程的名称包括内容太多或题目范围太大,也导致了学生选课指向性不明确问题的出现。

(三)课程考核方面

当前课程考核不够严格的情况无论是在通识必修还是通识选修课程中都比较常见。由于课时较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结合教学目标和进度适当删减较难知识点,以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同时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松于课堂纪律的管理。通识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期末成绩来自教师自主命题,自行批改,可能存在成绩评判不够客观的问题。在平时成绩方面,即使教师对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会有不同要求,但学生仍会有无故旷课、上课精神不集中、在小组活动和展示中偷懒应付的现象存在,并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4]。

三、加强通识课程教学管理的对策及办法

(一)加强选课指导,规范自主选课

为了减少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授课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在学生在选课之前,教师可通过教学管理平台或者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网上选课指导,包含课程简介、教师信息等相关内容,方便学生了解课程信息。同时建立健全学业导师制度,在选课前指导学生收集选课信息,了解课程内容;在选课中,运用网络平台合理选择课程和上课时间;在选课完成后,对课程学科分配和选课合理度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选课意识,规范学生自主选课行为。

(二)强化教学管理,升级选课流程

作为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方针,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来规划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着重在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知识结构的条理性和教学大纲的规范性。课程结构设置要体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和门类齐全;课程设置要注意结合学科前沿知识,紧随时代发展;课程内容要遵循博雅教育理念的指导,注重博之通识、雅之认识。课程设置应逐渐符合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学科进步,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格完满的通识课程体系[5]。

(三)丰富考核形式,优化课堂管理

通识课程有别于专业课程,更加注重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课程考核上应科学合理。教师在课程考核上应转变观念,丰富考核形式,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部分,建立形成性考核管理办法,丰富考核内容和形式。首先,在课堂纪律上应更加严格,对无故旷课的学生应严格按照学院课堂管理办法。其次,强调过程性考核,优化课堂管理。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丰富平时考核的形式,例如课堂互动、小组讨论、课程报告展示、课程调研报告等,提高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的比重,用正向鼓励的方式强调学生要重视日常学习和平时积累,进一步规范形成性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最后,丰富课程考核形式,转变单一的论文考查形式,强调考查内容的灵活性,围绕所学内容,结合时下学生们关心的素材,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方式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以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提升教学能力,保障教学质量

作为课程的讲授者,通识课程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参加学术讲座与培训。在日常教学中,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新媒体的运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学资源混合、教学内容混合、教学评价混合覆盖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可以通过知识讲授和陪伴式慕课学习等方式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最终形成教师乐教乐授、学生乐选乐学、体系丰富的通识课程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博雅教育中实现完满人格的教育目标[6]。

猜你喜欢

博雅通识教学管理
基于机器学习的柴油机性能预测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