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探析
2020-11-25邱丽燕
邱丽燕
(山东交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250357)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过于重视专业课知识学习而忽视思政教学的问题,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难以符合当前新的教学形势,不利于立德树人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此,高校各专业的一线授课教师应该加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应用,以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一、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政意识
在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政水平开展有效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明确思政意识对于自身生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主动加强对思政意识的培养,这是迈出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第一步[1]。
(二)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政观念
在高校开展思政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各专业的一线授课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所教授学科的知识特点,将知识和思政进行有效联系,引导学生从知识中获取正确的思政观念,逐步形成对于坚定理想信念的深层次认识,使学生充分理解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品德修养等优秀品质的必要性。为学生提供此类先进的思想政治观念,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向[2]。
(三)有利于促进高校各学科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效建设
高校在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可通过专业知识教学的方式,充分体现出课程内容教学的知识性和思政性,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意识,通过榜样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借助主观能动性,学习老一辈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为成为新时代的四有青年而不断努力,促进各学科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效建设。
二、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问题阐述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缺乏科学性
目前在高校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由于高校的专业学科门类繁多,专业教学目标也各不相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制定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认识不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渗透研究,难以制定科学性的思政协同育人目标,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缺乏规范性
目前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思政教学理论掌握不足,思政渗透教学能力尚未达到标准等问题,给当前的课程思政工作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在各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思政渗透性教学的规范化要求,没有进行教师工作的思政教学评价,部分教师忽视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此外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模式化渗透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政内容吸收。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监督保障缺乏有效性
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有效监督和保障的问题,对于各专业教师的思政渗透教学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仅仅凭借相关的课程授课记录进行思政协同育人效果的评判往往有失偏颇,难以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价。同时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监督评价模式化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走过场”层面,难以进行科学化的客观评价,不利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
三、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科学性
为了有效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进一步增强各专业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应该结合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制定的规范化机制,使其体现出本专业的知识特点和思政教学原则,从而为开展有效的思政教学提供科学的目标导向。同时,应该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制定和当前的国际形势有效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掌握正确的政治原则,从而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科学性提升[3]。
例如,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抓住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时代问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中,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政意识。其次应使学生掌握当前的国际新形势特点,明确各个国家关系的演变因素,同时教师应该借助时政热点,鼓励学生探索该事件的成因,明确其背后的政治因素,为学生充分理解冲突事件的本质打下理论基础。
(二)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的规范性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成效,加强对于教师教学过程的思政渗透融合,应该不断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的规范性,明确教师思政融合的要点和难点,加强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化特点的深刻认识,在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的前提下,要求教师以“协同育人”为中心开展思政渗透性教学,将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联合育人作用发挥到极致。
例如,在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开展方面,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开展思政教学,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借助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实现有效的思政协同育人,在对贸易战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为学生讲述中美贸易战产生的原因及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中国在出口和技术知识领域方面的情况,让学生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具有信心和决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谋求发展的力量,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核心科技,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思政协同育人过程的规范性,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提升思想政治修养,构建规范化教学课堂,促进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
(三)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水平,高校应针对自身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充分发挥学校工作人员的集体智慧,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思政融合教学监督,并不定期开展突击教学检查,对教师的思政融合教学水平进行规范化的考核和评价,借助科学化的奖惩制度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动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体系的作用,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4]。
例如,教师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素养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监督保障体系。首先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程的优势,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论、职业素养、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的考试中也可以适当融入对学生思政的考核,促进学生的思政水平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共同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思想政治主题班会,让学生针对主题班会讲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将其计入学生的思政考核成绩中,以此作为课程教学抽查的评价结果,对于评价结果优秀的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授予其“思政教学小能手”的称号[5],通过给予学生课堂加分奖励等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提升目前高校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本文首先对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在目标、过程、监督保障体系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科学性、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的规范性、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三方面入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