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m短跑世界纪录突破的训练学成因研究
2020-11-25刘坤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刘坤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100m是观赏度最高的田径项目,电光火石之间肌肉的力量的迸发,在跑道快速移动,不断挑战人类速度极限,这种视觉冲击力令人震撼。世界短跑纪录也伴随着人们对于训练规律的探索及应用、竞技能力的提升、科学训练理念的贯彻一步步提升,特别是在一些运动天才的出现,100m短跑世界纪录总会不断被刷新。牙买加短跑选手博尔特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2007—2009年将纪录从9秒74提升到9秒58。在如此成绩基础之上,在两年的时间做到突破是训练学的的一大惊喜,同时也给训练学研究提出了问题,世界纪录的突破的训练学成因是什么呢?
一、世界100m短跑纪录突破的回顾
体育发展中的量化,推动了体育纪录的产生[1]。它存在的意义,是将空间和时间进行联系,让比赛不仅仅是同场竞技,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历史最好成绩的竞争!回顾的世界100m纪录的变化,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美国人伯克采用“蹲踞式起跑”跑出了11秒8的世界纪录,之后伴随着美国短跑的崛起百米进入10秒时代,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杰西欧文斯在柏林奥运会上跑出10秒20的纪录,他也在一届比赛上囊括了4枚金牌。
1968年更加精准的电子计时的引入,吉姆海耶斯在墨西哥奥运会上跑出了9秒95创造了电子计时的百米纪录,卡尔刘易斯和伯勒尔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也分别跑出了9秒86和9秒85的最好成绩。90年代后半段则是莫里斯格林和多诺万贝利的双雄会,1999年格林率先将百米纪录提升到9秒80以内,在雅典他跑出9秒79。千禧年后的世界纪录属于牙买加人,鲍威尔2005、2007年连续创造纪录,将最好成绩刷新到9秒74。
之后他的同胞博尔特横空出世,3年之间先后三次创造世界纪录,2009年的柏林世锦赛上他创造人类极限,跑出9秒58的成绩将人类百米纪录带进9秒60。纵观整个百米纪录的发展两个时间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2009年柏林世锦赛和1999年塞维利亚世锦赛,在这10年间百米纪录从9秒79提升到9秒58,纪录提升了0.21秒大幅缩小了之前一些科学家们按照之前创造世界纪录的时间年限进行计算或推算的时间。
二、世界100m纪录的突破的训练学成因分析
(一)训练手段多样,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运动员经过多年的训练,会丧失对于比赛和训练的热情,多样的训练手段会增加训练的趣味性也会加深运动员的投入程度。在博尔特在训练时主教练经常穿插不同的训练,比如在训练时会进行泳池训练,在水中借助水的阻力进行速度练习。水中环境训练不仅促进了抗阻力(水中)跑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心血管的适应能力[2]。在水中进行间歇性速度训练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减少受伤概率的情况下还能确保既定的运动负荷,兼具安全性和趣味性。此外,在训练中还采取了负重牵引跑的训练,这是进行阻力跑训练的训练手段之一。阻力跑训练可以增加运动员的髋部和腿部肌群的力量输出速率和摆臂幅度,进而提高运动员触地时向前驱动力和步长,最终使运动员的加速能力(<30m)得到提高[3]。借助跳箱进行的跳跃训练、借助悬吊带进行的核心训练、借助栏架进行的髋关节灵活性训练,借助健身球进行的腿部肌肉练习,这些不同的辅助训练器具的引入,增加了训练手段的多样性。训练手段兼顾实用性和趣味性,一直让运动员对于训练有新鲜感,增加对于训练的黏性以及激发运动员训练的主体性有益于提升训练效果。
(二)注重腿部肌肉的打造,讲求协调放松发力
在100m项目中腿部肌肉的力量和长度至关重要,在自己创造纪录的比赛中博尔特的平均步长达到了2.65m,跑完全程也只需要41.5步。这一切的动力的源泉都来自他那条粗壮的长腿,他的大腿围达到了惊人的64.5cm远超同等标准下正常人的56.85cm。博尔特也认识到这一点在训练中十分注重自己腿部力量的打造,训练内容中包含许多腿部肌肉练习的动作。比如跳箱、箭步蹲(增强式动作:上肢手握哑铃)和高抬腿(大腿抬到水平位置,脚跟接近臀部)的训练内容,其中的作用之一是能增强腿部力量,增大步幅[4]。在训练中教练会要求博尔特要控制神经放松不能紧张发力,上下肢要配合流畅,把整个动作堪称一个流畅的整体过程。靠着强大的腰腹力量扭转着髋部带动下肢高频迈进。同时利用强大的踝关节支持和扒地力量着地反弹迅速跑进。整体的动作十分放松随意,流畅迅速并没有受到什么固定的角度或其他要求,讲求神经放松发力。在他的训练内容中包含很多跑动性的练习,主要是为了进行动作和神经定型,在高速运动的同时,神经放松减少肌肉的阻力,增加肌肉的收缩的力量和初长度,使跑动技术更加经济高效,减少动作变形和避免肌肉僵硬造成的降速。
(三)践行科学训练理念,体科、体医融合助力突破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中的科技元素越来越突出,科技对于竞技体育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6]。在博尔特进行训练前,一个完整的科研团队会用整体的3D的建模技术,将他的身体模型成像。并通过高速摄影机对于跑动动作纪录,整个跑动中身体的受力情况会在整个模型中体现,更加直观的关注整个跑动中的变化。训练前的诊断也发现博尔特天生的脊柱侧弯缺陷,这个信息对于主教练帮助其强化下背部肌肉减少受伤风险有重要作用。此外,运动医学的进步也极大的促进了运动损伤的恢复,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运动训练的成果。由于脊柱侧弯的先天缺陷,这导致博尔特在高速奔跑送髋时,大腿后群肌肉极易损伤。这也是影响他职业生涯的重要原因,除了训练加强肌肉外博尔特还找到了一个治疗肌肉拉伤的神医——沃尔特医生,在他的治疗下,他总是能快速的从伤病中恢复,并且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相关肌肉的强化和训练。在他进行伤病康复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的超短波治疗仪也迅速帮助其恢复。运动科技以及运动医学的参与让他的科学训练有了保障,那高速跑道的出现则让这头“猛虎”真正的插上翅膀。鸟巢和柏林体育场的跑道在建设中都运用了新型材料的材料,整体的颗粒更小,跑道表面也会更加平整。据悉,普通道路沥青混合料使用的骨料筛子边长是 1.3cm 到1.6cm,而国家体育场使用的筛子边长只有0.5cm 到1cm,颗粒更细。平整度更高的鸟巢跑道,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7]。科技的发展和助力推动了竞技能力的提升,也为刷新纪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四)现代训练方法的运用,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现代竞技运动发展历史表明:运动训练的方法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对推动各个竞技运动整体发展水平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8]。博尔特的成功离不开现代训练方法在训练中的应用,比如高强度的间歇性训练、髋关节灵活性练习、高速状态下肌肉放松的练习等等。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比赛训练法,随着国际田联的赛事体系不断完善,比赛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博尔特经常会参加钻石联赛的比赛,通过比赛的强度来检验自己的训练效果,并且通过比赛的表现来反馈问题,帮助主教练安排下一阶段的训练。通常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只会参加100m或者200m的一个项目,通过连续几站的比赛来进行调整。比赛的强度和投入程度肯定是要比训练更加大的,而且在比赛中自己的心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稳定的情绪控制,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也是在比赛中不断积累形成的。米尔斯还不断尝试着将新的训练方法如悬吊训练法、核心训练法带到训练当中,将新的训练理论在实践中应用。进行训练的整体控制的方法,结合之前博尔特之前训练的数据,运用模式训练法、程序控制法,制定相关的训练的指标,保证了对于训练整体的控制,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很好的把控训练。及时的和运动员沟通训练效果,听取训练反馈以及身体指标的表现也避免了训练的教条化。
(五)训练阶段划分合理,训练负荷把控到位
博尔特从2004年就跟着教练米尔斯进行训练,换教练之前他已经拿到了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冠军并且创造了青年纪录,但是原来的教练没有发现他的身体问题,一味地强调大运动量练习,无形中增加了他受伤的概率。米尔斯教练则是对于训练阶段划分的十分合理,雅典奥运会后他为博尔特设立了完整的区间多年训练计划,特别是强调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表现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从强化体能入手,针对其臀部和背部肌肉薄弱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肌肉强化,不仅弥补了他身体的短板同时也减少了受伤的概率。进入最佳竞技表现阶段后开始调整训练,寻求成绩的突破,2007年出9秒72刷新世界纪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跑出9秒69再次打破纪录,2009年柏林世锦赛创造了9秒58的目前历史最好成绩。连续的竞技能力高峰,每年一次的突破,这跟教练训练训练计划把控有关。雅典奥运会失利后恢复期养伤并且开始调整训练量,加强肌肉和跑动练习增强体能,进入比赛期后开始调整运动量以参加钻石联赛为主以赛代练,磨合专项技术、锻炼心理能力。奥运会和田径世锦赛前,博尔特大概花费2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赛前状态调整,从而为迎战赛事做了适当的体能恢复调整与准备,这也是获得优异赛事成绩的重要环节之一。训练的负荷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进行调整,经历伤病后的恢复加大运动量,进行身体塑形以及减重。身体完全康复之后则会加大训练强度,负重跑、高强度的起跑、加速跑练习,增大运动负荷,增强体能、增加技术熟练度,从而达到提升竞技能力,优化竞技表现。
三、结论
世界纪录的突破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科学的进步、国家的支持、赛事体系的完善、运动天才出现等等,当然科学合理的训练才是重中之重。通过研究发现,积极践行科学的训练理念借助运动医学和高速摄影技术进行训练前的诊断,根据运动员技术特点和身体状态进行个性化训练,弥补个人短板,有利于推动纪录的提升。合理的安排训练负荷,正确的划分训练阶段和安排参赛频率保证了较高的竞技能力去冲击历史最佳纪录。
四、经验启示
(一)做好科研团队建设,注重科学训练
安排训练,科学先行。加大对于科技进步的重视,做好科研团队的建设,不断的去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训练设备,做好训练的科学保障。跟踪并且研究优秀运动员的动态,及时进行运动训练的诊断和分析,逐渐用量化的数据去调整训练,不断更新自己的训练理念。
(二)开拓国际视野,积极参赛锻炼心理能力
国际田联的赛事体系不断完善日趋成熟,运动员参加比赛交流和进步的机会更多,要不断的开拓国际视野,以赛代练,用比赛的高强度来刺激自己状态。在多参赛的同时,增强自己的竞技能力,特别是对于心理能力的锻炼。增强抗压能力,保持适度的兴奋唤醒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大赛发挥率。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也能推动先进经验的推广,推动整个项目的发展。
(三)坚持个性化训练,激发运动员主体性
在进行训练时我们很多时候会运用模式训练法,套用“冠军模型”的经验进行训练,不考虑运动员的特殊性。博尔特先天性的脊柱侧弯、超过1.95m的身高都是其主要特点,教练根据这些个性特征合理的安排训练,强化背部和大腿肌肉,同时加强起跑练习。扬长避短,发挥了他最大的竞技能力优势。同时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动机激励,激发运动员的主体性积极的参与到训练中。教练员作为运动员的重要他人,说话通常很有分量,要做好动机激励。
(四)加强运动选材,加强基层运动员培养
纪录突破的主体还是运动员,所以要从运动员的发展入手,加强对于运动选材的理论的更新,按照传统的运动选材理论中,在现代百米运动员选材中,应把短跑运动员身高放在首位[10]。但是纵观世界短跑的优秀运动员,1.96m的博尔特、1.90m的鲍威尔都属于高大型的,但是也存在 1.75m的科尔曼和身高只有1.72m却创造了 9 秒 91亚洲纪录的苏炳添。所以从选材理论方面开始就要有一定的更新,探索更细、更完善的选材规律。此外,也要加强田径项目的推广和普及扩大整体的基层运动员数量,培养运动特长,增强个人身体素质的同时丰富和扩充竞技人才结构。
五、结束语
体育纪录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在迈向更高、更快、更强的路上不懈奋斗。同时他也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如何通过科学的选材、训练去不断刷新人类的极限,历史的滚滚洪流当中,纪录虽然不会永远存在,但是训练理论和经验的积累确是我们永远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