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化策略
2020-11-25郭茜茜
郭茜茜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扬子路小学 安徽 滁州 239000)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前,应该设计好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展开教学评价和反思。事实上,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的目标并不准确,导致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设计正确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保证教学成效。
1.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主要是让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辅助小学生形成准确的思路,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小学生的高效学习。因此,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成效进行设计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保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保障。
例如,语文教师对《忆江南》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如下:第一,利用此词中的注音进行朗读,对此词中的节奏点进行感悟,然后流利地进行朗读,并且对《忆江南》进行背诵;第二,教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指导,对词中的注释进行参考,并且利用课外资料,对本文的含义进行理解;第三,小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引之下,根据词当中所描写的画面,对创作的意境进行感悟。对于此教学目标而言,一方面可以明确小学生的行为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确小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和质量。
2.根据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拟定教学起点
由于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自身阅读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采用统一教学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中感到学习吃力,降低阅读学习兴趣。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会认为此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当前讲述的阅读理解方法均已掌握,所以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甚至扰乱课堂秩序,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定教学起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为其拟定偏低的教学起点,以阅读基本方法作为重点讲解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技巧,并且带有情感地分析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此分析过程以教师引导为主,提示一些阅读思考思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阅读技巧。针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其拟定较高的教学起点,以情感分析、思维发散理解作为重点讲解内容,要求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情感分析基本阅读方法,探究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文章所要表达的另外一层含义,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3.确保目标清晰规范
准确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行为动词、行为主体以及行为标准等,行为主体主要是学生。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主体当作是体验表达,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保证。例如,行为动词是非常抽象且系统的内容,并且缺少操作性,所以,语文教师在表述的时候,应该掌握相应的表述办法,尽力让学生能够听懂。与此同时,对行为条件进行创造,只有在实现相应条件目标的时候,才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准确设计。除此之外,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调动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与制定的时候,应该让小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对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整体素养。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快速理解阅读文章的内涵有所帮助。所以,课堂中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创建情境模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例如,《母爱是一根穿针线》阅读文章的理解,可以选取几名学生来扮演母亲和孩子两个角色,在情境中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对于阅读文章中涉及到的中心思想、语句理解等,以提问方式,观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此阅读分析方法。另外还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尝试,由某名学生担任本节课程讲述教师,以此锻炼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表达等能力。
最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教课环节、内容布设、师生互动情况、学生问题回答情况、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情况等信息进行总结,判断分析此方案的布设是否满足阅读课程布设要求,该方式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根据教学目标做出调整,以此完善阅读教学方案,使其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对小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了解,并且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坚持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本目标,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落实。在全面达成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校本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目标设计,继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