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主题与习作教学整合设计探究
2020-11-25吴洁怡
吴洁怡
(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语文课程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除了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外,还应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单元主题与习作教学相结合使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更为便捷、更有实效性。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探讨了单元整合与习作教学的实践策略。
1.明确单元主旨,整合教学思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整体、系统的思想设计教学活动,从单元层面出发,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同步实现单元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目标。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高尚”,包括五篇课文,其中三篇主体课文为《一夜的工作》、《穷人》、《白桦林的低语》,两篇拓展阅读课文为《杨震暮夜却金》、《尊敬普通人》。在本单元课文中,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基层人群、不同时代的人物描写,突出了“高尚”的主题,弘扬了“高尚”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同时,本单元课文突出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这正是学生写作中所欠缺的写作技巧,所以在单元教学中,可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特点整合单元课文阅读教学,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教学,使学生掌握内心独白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整合课文阅读,渗透习作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单元内的课文,找寻课文之间的关联点,针对关联点开展整合性的阅读教学活动。如,在“高尚”单元课文中,《穷人》和《一夜的工作》对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了细致描写,教师可将这两篇文章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深入认识到作者写作手法的表现力,以及具体的写作技巧。在教学完这两篇课文之后,教师可整合两篇文章中有关任务描写的段落,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写作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篇文章凸显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达到了相同的写作效果,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人物刻画感染力和表现力。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物刻画的精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引入《爱的教育》中《争吵》一文作为课外拓展阅读内容,由于该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年纪与小学生的年纪相仿,记叙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类似,所以能够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归纳总结出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方法,之后再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重点段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人物不安、自责、后悔、难为情的心理变化,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为学生描写人物内心变化提供多样的写作技巧素材。
3.结合实际生活,开展习作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积累习作素材,并且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习作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习作水平。如,“高尚”单元中,教师可在实践练笔环节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遇到的矛盾纠结经历,写一写当时自己真实的内心独白。通过这一习作训练设计,为本单位“寻找身边的普通人”实践活动中的墙报设计打下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环节,教师可将人物内心描写融入到“高尚”主题墙报设计中,让学生运用内心独白的写作方法去描写身边普通人的事迹,突出普通人的高尚品质。在习作练习中,通过将学生阅读学习积累的写作技巧融入其中,有助于达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进一步强化了单元整合教学效果。
4.多样化组织,设计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单元整合教学的改革创新,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为例,教师可将这一单元设计为三部分教学模块,组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第一教学模块,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长江之歌》、《三峡之秋》两篇课文,通过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并在学习之后写一份报告书;第二教学模块,教师以长江三峡的利与弊为主题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发表自己对长江三江伟大工程的看法;第三模块,从自己内心情感、实际环境变化等层面出发写作一篇关于母亲河的习作。通过整合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趣味语文等,统筹安排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质疑反思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要尝试采用单元整合的教学思路,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设计,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围绕着单元主题有序开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推进语文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