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2020-11-25吴荐婷

读与写 2020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德育内容

吴荐婷

(浙江省义乌市赤岸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3)

1.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价值

在当代教育中,德育作用至关重要,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德育渗透十分必要。其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内容是语文教学基本准则。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需落实三维目标,即所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德育的内容,就让语文具备思想传递的作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德育的内容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和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该过程中,融入德育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利用语文知识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和环保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学习习惯提供有效帮助。通过该种方式,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优秀人才资源。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2.1 教学内容较为单调。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部分课文都与德育有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和教材中内容联系不紧密,其原因在于选材存在问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融入德育的内容,需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始终确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往往采取对立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忽视了学生对美的赞扬。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德育渗透,会使课文审美性大大下降,德育内容变得单调,学生思想道德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2 日常生活和理想相背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意见,教师处境可能略显尴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在一些地方,德育渗透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现实存在很多不相符的情况,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难以维持下去。德育渗透需要坚持不懈努力,需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2.3 教学思想较为狭隘。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德育渗透的内容,需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明白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教学工作还存在表面化的情况。一些教师并未合理看待德育工作,在授课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告诉学生何为正确的行为,何为错误的行为,并未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行为导向。

3.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

3.1 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入德育内容。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较大比例,古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在古诗词中加强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这也是学生德育渗透的来源之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古诗词的背景环境,从而从古诗词中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爱国主题的古诗词较多,教师可借此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如在讲解古诗词《赠刘景文》时,教师可讲解中国古代文化,诗人借菊花和荷花两种品性高洁的代表,赞美朋友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同时也勉励友人和自己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有效地实现了德育渗透的教学任务。

3.2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语文实践活动地位十分重要,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学习性等特点,还包含学习实践、校园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语文园地、积累运用、口语交际等专题来选择和德育有关内容,适当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种类丰富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环保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来获得思想方面的感悟和启迪,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对自己名字进行分析,而后讨论身边同学的名字,分析名字里面所包含的寓意,让学生讨论怎样更好地珍惜和保护资源。在完成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到汉字的相关知识,从而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

3.3 在生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用到汉字约为3000字,语文教师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熟练地认识和运用这些汉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入德育渗透,语文字词的教学也可加入相应的德育内容。在语文字词教学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与字形,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深入分析,利用多媒体进行字形结构讲解。如在讲解《大自然的声音》时,让学生理解生字的字面意思,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体会到自然界的伟大。在课前预习和收集有关词语故事过程中,也可加入德育渗透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成语中的德育含义。

猜你喜欢

古诗词德育内容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中国德育》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