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2020-11-25施彦丽
施彦丽
(新疆兵团十一师第三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1.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1 注重认知,轻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诸多能力不是靠老师灌输与机械的训练获得,而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一点点地积累,慢慢地领悟获得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片面强调语文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少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缺乏对学生阅读态度的引导和阅读方法的点拨。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既没有好的方法,再加上繁重的课业,对阅读兴趣减少,学生甚至对阅读存在恐惧感。
1.2 重注重分析,轻视感悟。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学生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把阅读内容作为纯理性分析的例子,以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受体验、读书感悟,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特理解,还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厌倦心理,久而久之,严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3 注重讲授,轻视自主。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把当作教学的“主体”,只突出了教师自己的主导地位,不敢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能够自己看明白的,不放心让学生看;学生能够自己讲清楚的,不放心让学生讲,怕课堂脱离自己的掌控,偏离预设。教师根据自己预设好的流程,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生拉硬拽也要把学生拉回到预案上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学生没有一点自主的空间,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和策略
2.1 激发阅读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较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学习新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小学生渴望新知识特点,增强审美触觉,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文教学中,并且强调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比如,在教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是通过网络搜集视频和图片,再利用多媒体把桂林如画风景展现在学生们面前,立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利用欣赏视频图片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本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化智能[1]。在欣赏视频画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配乐将课文的内容朗读出来,让学生们在深情的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内涵。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将有关文章的图片景色描绘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2.2 教授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么就要培养和掌握能力的方法,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从阅读方法的指导入手。基础的阅读方法有很多。其一,由浅入深,分层阅读。和其他内容的学习一样,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培养自身阅读能力。在进行阅读时,低段学生阅读过程可以分为这三层:读准,读通,读懂;高段学生阅读过程可以分为“读通、读懂、赏析”三个层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先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然后为文章划分层次,较后进行赏析,这样就能做到高效阅读,把握文章要点。其次,由内而外,延伸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材的阅读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量的,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2.3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在课前制定阅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和教材内容的对话展开教学,把握好文章的生字、成语、重点、以及难点句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教学思路以及作者的意图,进而领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此外,语文老师制定阅读教学流程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做出相应的改变,但不能千篇一律[2]。同时老师在选择阅读教学的方法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创新,应该选择简单、高效的教学方法,方便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梳理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想法和理解。例如,在教授《春晓》、《望洞庭》、《清平调》等这些古诗词时,给学充分的时间来朗诵古诗,然后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词的语言节奏表达意境。而在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童话故事,如《灰姑娘》、《皇子的新衣》等方面的文章时,先让学生进行充分阅读,再根据文章主要内容改编话剧,可学生来表演童话故事,通过情节设定、表演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