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2020-11-25樊仙萍
樊仙萍
(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旭光乡旭光学校杨桥小学 江西 弋阳 334400)
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将会激发孩子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反之,则会使孩子对该学科产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厌恶,以至于形成终身的不契合。因此,本人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作了长达数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现就研究成果作如下浅析。
1.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教育事业不断追求对陈旧传统应试教学的突破,同时基于语文学科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课堂,更是国家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纽带与桥梁。但基于传统方法对小学教育的深厚影响,至今其弊端仍未得到根除,因此新时代,新中国、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方法需要不断的转变及磨合,趁着时代春风,把握发展契机,追求语文教学和学生心灵上的契合以及灵魂上的匹配,尽可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1]
2.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在新教育环境下,当代些许教育者仍然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坚持采用传统应试教学方法,肢解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着眼于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科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残缺不全,阻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抹杀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生动性,将语文片面化,刻板化。教育家班巴斯基说得好“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因此,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多元开放的教学方法刻不容缓,语言教育者当采用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生动有趣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使课本知识活起来。
比如,当开展古诗《赠汪伦》的学习时,老师首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诵读,达到初步熟悉的效果,随即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学生可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选择画一幅赠别的画,喜欢音乐的小朋友选择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通过这样多元,多角度的学习,老师充分推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尊崇老师的引导,以求实现良性的双边教学。[2]
3.浅析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3.1 “学为中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当今互联网普及以及大数据泛滥的时代,如何将“互联网+”为教学所用是关键问题,如何将新兴科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更是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的。
广东良口第二小学的教学课堂上,授课教师早已利用起了互动课堂教学平台,根据自身授课的实际需要,利用一体机教学平台,将漫画视频、互动抢答、小组活动等多维互动融入到教学中,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顿时变得鲜活起来,真正做到了为我所用,把新兴教学工具和模式高度结合起来。
3.2 “寓教于乐”教学法。语文作为文学领域的学科,与生俱来拥有其自然美感,以节奏有致,音韵回环的音乐美,以白描淡写,动静虚实的画面美捕捉每一位学生的心。然而这种特殊的美感需要教师结合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使其自然流露,而非机械式的重复与刻板的反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一定要避免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好奇心以及学科美感的扼杀。如此而来,“寓教于学”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有关“长城”的学习中,教师可在授课之前,让学生完成自己心目中的长城,根据自己出游的经历或者课文的描述画出属于的想象图,并抛出问题:“长城到底有多长呢?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有关于长城的小故事或者名言呢?那么今天老师就先为大家讲一则关于长城的小故事。”这样,教师就可以用问题和实践将学生引导进常规的课程学习,让学生既自己动手动脑也对课文产生了新的兴趣。
4.结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者必须先从自身素质出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吸取新的教学方案,勇于创新,勤于实践,把最新、最强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的实践中去,进一步转变传统语文的教学观念,规避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调动课堂气氛,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重视新课改下的教育系统及体质的变化,紧随时代潮流,明辨是非,及时取舍,不断推动心的教育方法及模式,走在教育事业的最前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祖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