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育人“磁场”,实践人格养成教育
2020-11-25黄晓琳
黄晓琳
(辽宁普兰店区职业教育中心 辽宁 大连 116200)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是我校的办学思想,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校养成教育特色实践历经了七年时光,这么多年实践下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行为大多是遵照“行为标准”来做,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我们一直倡导的“有礼有序”定位的只是外部的标准,“有礼有序”应该是落实育人的途径。育人应该有更高位的目标,所以我们组织讨论重新定位了育人目标,把行为养成教育上升为人格养成教育,把“健康身心,健全人格”作为学校育人的核心目标。“健全人格”包含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能广泛地与人交往,并及时调整和处理好人际关系;能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保持心理平衡;能在学业和事业上不断取得进步。
1.全员育人—头脑风暴形成统一认识
1.1 讨论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中心”,组织全校老师讨论,我们认为:一堂好课不应局限在教学重点把握,难点突破,教师教态仪容,板书设计,而是首先关注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不断讨论、修正,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做到心中有他人。老师眼中要有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道题讲了十遍了,怎么还不会”这样的话不能出自老师之口,因为它说明老师没有真正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不会的原因。学生眼中要有他人,自己的学习与活动不能或尽量少地打扰或影响其他人。
关注良好的学习品质。当自学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老师可以怎么引导?当合作出现争执时该怎么办,老师可以怎么引导?当学生转过身来关注听课的客人时,老师该怎么办?……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是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问导教学”中我们格外强调坚持力、自控力、专注力的培养。
凸显学习兴趣与能力。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能否超越教材,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关注发散思维是我们评价好课的标准。这是也让学生成长为有个性的独立人的必备条件。
1.2 约定构建静悄悄的课堂文化。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写道:课堂应该是静悄悄地革命,只有在安静的课堂中,学习才会发生;只有在安静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相互间关注、关照。安静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重要阵地。
在佐藤学先生的理念指引下,我校老师和学生从手势、语言、互动、走动、时间等方面进行了约定,以期培养心中有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看似简单的约定背后是课堂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间真诚平等,学生不会因为迫于压力而隐藏自己的问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大家都能心领神会。这样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赖以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基础。
2.全景育人—校园环境整合育人资源
2.1 细节标识,无声的教育。这些年,我们设置了“三点、三线、三礼”的教育细节标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规则意识,也能彬彬有礼的与人交往。
三点:“摆放点”(室内物品有特定的摆放位置点)、“转弯点”(直角转弯,渗透着一种标准意识,避免安全隐患)、“消声点”(食堂门口、午休时间点等提醒静音的时空点)。
三礼:“招手礼”(当队礼行走遇到师长时,微笑招手)、“注目礼”(每天早上8:00国歌响起时,面向国旗方向,立正敬礼)、“第六道礼”(当你由跑步转为走路时,请到第六道跑道上走)
三线:“礼貌线”(走到校门口一米处,主动向站在校门口执勤的老师、保安敬礼问好)、“1/3优雅人生线”(上下楼梯,请走楼道靠右1/3处,避免安全隐患)、“雨伞线”(雨伞按长短分类,折叠好,成‘一’字摆在走廊平台上)
2.2 课程整合,生动的教育。学校构建里六大主题文化区:自然科学探索区、乡土学校体验区、运动休闲感受区、文学经典品味区、魅力班级展示区、生活艺术创造区。
精致的校园环境,处处移步异景,非常美丽,在这样的校园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熏陶。
校园环境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格养成教育的目标,我们着力将校园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将百果园的果树按年级进行了划分,每个年级按照分到的果树进行课程整合研究,在果子的成熟季举行成果汇报,期待着孩子们经过六年的课程整合学习、活动体验,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进行类似项目学习的活动。
3.全科育人—班务研讨确定班级文化
德育教育,绝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不是某科老师的事,而是所有学科老师都要做的事情。如何将所有学科教师的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我们通过班务研讨这一平台,集聚学科教师的智慧,共同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务研讨一般两周一次,形式分两种:一种是班级所有教师共同研讨,这种形式比较正式,另外一种是某几科老师针对班级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与班主任进行探讨,形式上比较自由。
比如针对“学生有令不行怎么办”这一问题,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正式型的班务研讨会。各任课老师陈述了各自教学中学生有令不行或对指令打折扣的现象,如美术课不带材料、科学课有些孩子不认真完成课堂作业、信息课部分孩子排队不及时等。各科老师从“要求不严,没有持之以恒”“受周围事物干扰”“教学内容设计不吸引孩子”“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评价方式”不同等几个方面做了原因分析。接着,共同寻找对策。班主任首先阐明了“指令不要太多、严格要求并持之以恒”的观点。其他老师提出了统一评价方式、多和班主任交流、发挥班干部管理作用等对策。在活动总结环节,全体老师共同梳理出了几点做法:细化评价,让每一个任课老师便于操作,让任课老师的评价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结合;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互通有无,加强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各堂课上的表现……
4.全程育人—学校一日常规延伸至家庭
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为内容体系——福娃在校一日常规八块。“文明进校”“物品摆放”“环境卫生”“两操集会”“课间休整”“文明就餐”“午间阅读”“有序放学”八个板块,串起了福校孩子在校一天的常规行为线索,形成了我们学校不同时段的文化景象,让福娃行为能落地。每个方面都制定了细化的标准。比如物品整理 关键词:归类、整理
行为标准:清空书包,挂在椅背
书本分类,上小下大
朝向一致,书目朝外
纸张归类,叠放有序
我们积极与家庭、社会对接,将学校里学生养成的优秀品格,带到家庭、社会上。通过家校联系本以及各种网络沟通渠道,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品格养成。能主动整理房间,自己制定房间整理的标准;每周能为家庭成员学做一道菜,并能收拾好厨房卫生;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认真阅读课外书,能积极主动预习、复习,自己制定对学习的评价方式等等。
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好学生、好孩子,更重要的是培养好公民。开车时如何遵守交通秩序?坐公交车时要注意什么礼仪?社区环境卫生如何共同维护?……这样的命题都通过班队活动课、品德教育课以及晨会课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动中。一名社会公民的良好素养,就应该这样一点一滴从小开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