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心中有目标的教师
2020-11-24夏如波
夏如波
在接触各类幼儿园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学习、理解与运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成为教师日常的必修课,他们都在努力地支持、促進儿童的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不少现象仍需要我们去反思,而《指南》就是反思的依据。
一次,我看到某幼儿园的一个大班正在开展“快乐一夏”主题活动,墙面、区域环境布置都用了当地的荷叶、莲藕等材料,但看得出大多是由教师布置和制作的。在交谈中,该班教师介绍说他们根据《指南》精神,积极利用当地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幼儿对这些资源是感兴趣的,也是有经验的。在接下来的观察中,我发现幼儿的活动似乎都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理解来设计和组织的,而且与荷叶、莲藕等资源很少有联系。我当时的疑问是:该班教师看似具有资源意识,并试图创设幼儿感兴趣的环境引发幼儿探究,但是,幼儿参与荷叶、莲藕的采摘、收集和布置了吗?他们对荷叶、莲藕的已有经验是什么?这些资源是在什么样的课程目标框架指引下与相应的主题活动关联起来的?有关夏天的主题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其内容与形式是否关注到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特点?等等。
又一次,我去某幼儿园参观,有个中班的教师鉴于“选择阅读区的人很少,有的幼儿进去一会儿就出来了”这一现象,联想到《指南》语言领域的目标“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中,有一条是要求中班幼儿“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于是,就在阅读区轮流安排幼儿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必须把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以此来吸引幼儿留在阅读区。我当时的疑问是:这个方法有效吗?显然,这是对《指南》领域目标某些条目的机械套用,看起来有理有据,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目标的内涵,也没有很好地对教育建议进行理解消化和实践转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创设班级阅读区的目的是什么?对图书种类和数量是怎么考虑的?如何符合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有关图书阅读的已有经验和方法有哪些?幼儿的图书阅读活动与其他活动是否有关联?等等。
《指南》在说明部分指出,“实施《指南》应把握几个方面: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是实施《指南》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有了这个原则,《指南》各领域目标和教育建议才可以串联起来,实现目的性和操作性的统一,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儿童”。虽然幼儿园教育改革经历了很多年,教师学习与接受培训的形式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但在面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孩子时,教师仍会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凭直觉、经验来决策、应对。比如,看到布置好的区域活动留不住孩子,就会忘却孩子的兴趣与需求,代替孩子选择活动内容;在设计活动时,满足于让孩子开心,较少关注孩子是否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习惯于按预设方案来组织一日生活,却不会因为孩子专注的学习状态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而弹性地安排时间,等等。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惯性思维,在清晰的课程目标框架指引下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幼儿对夏天的印象是可以痛快地吃西瓜和冰淇淋,可以泡在泳池玩水……所以,在“快乐一夏”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夏天的动植物、自然现象、用品、食物、游戏等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对当地资源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出这些资源与幼儿学习的关联性,再对照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框架进行审议,规划适合本班幼儿的活动及其实施路径,从而达成以下目标:了解夏天特有的动植物以及天气现象,知道夏天的一些生活常识,感受夏天游戏带来的快乐。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儿童”,就必须进行持续的实践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我们要从源头上学习、理解《指南》的四个基本原则的精神内涵,回到基本元素去。对此,李季湄教授在《指南》解读里有清晰的阐述。她在解读“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时指出,“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规律,最重要的是尊重幼儿的生活与游戏。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真实而自然地融合着各领域的知识……把每一个幼儿作为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来培养,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指南》文本,把《指南》四个基本原则与各领域具体目标联系起来,消化《指南》的教育建议,这样在解读幼儿的行为时就能找到有力的判断依据,对幼儿的回应和支持也会胸有成竹、触类旁通。让我们在生活和游戏背景中开展行动研究,用“观察”这个工具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幼儿发展的敏感性,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真正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