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如何生花
2020-11-24洪欣
洪欣
小学就立志要读中文系,目标清晰的北师大文学院毕业生;初中开始写作,坚持至今的“马甲战士”,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各文学论坛及主题企划;第一届“文学梦想家计划”初赛命题者之一,豆神大语文核心教研、中小学教师。
上一期我们说到,不要为了“幽默感”,穿插口语吐槽,否则很容易让作文读起来“天雷滚滚”。我们先按说好的,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班班主任刘老师,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平常管理我们也非常严格(只是我们都是表面上听他的话罢了,呵呵)。无论是自习课还是午休,只要是他所到之处,必定鸦雀无声,我们都非常敬(讨)爱(厌)这位老师。
我其实明白这种语言习惯来自哪里,从很多年前的网络小说,到现在网上闲聊,有许多人都时不时带个括号,在括号中放“内心戏”或者“真实涵义”。不可否认,这种格式通过加强前后对比,往往有诙谐、反转的效果。但是我想提醒大家,正式的书面表达,一
定要和网络表达区分开,想做“段子手”,大可不必在作文里施展抱负。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写作文,自己写得很开心,但是读者读起来未必舒服。括号太多,会让人觉得断断续续,频繁反转,会让人觉得表意不明。想要追求语言质感的话,首先要抛弃这种表达习惯。
我们来看同样的意思,怎么表达给人的感觉是更正式的:
我们班班主任刘老师是一个很严肃的人,班级管理十分严格。无论是自习课还是午休,只要是他所到之处,必定鸦雀无声。我们表面屈从于他的“暴政”,背地里却对他颇有微词,
一直是敢怒不敢言。唉,天下苦刘久矣!
想要幽默,语言风格也可以轻松,可以讽刺,可以戏谑,但是最好不要太轻率地使用口语化、网络用语化的表达方式。
第二步:再优化——锦上添花“三板斧”
避开了常见的问题,可以试着来写写有风格的文字了。如果形成文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有没有一些技巧,可以让人快速写出一篇风格统一、像模像样的文章呢?确实有。这里我们挑三种风格:写得古典、写得干练、写得新奇,来进行举例。
一、如何写得古典
首先,我们要总结古典文风的特点:多采用文言文的断句、炼字、虚词等,形成一种古朴典雅的效果。我们首先来读一段真正的文言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蒲松龄《狼》)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很多现代的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单音节,同时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也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有如省略主谓、状语后置等现象,因此文言文读起来精简、干练、别有风味。有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延续了这种语言特点,风格更接近我们现在所要模仿的古典文风,通俗来说叫“半文不白”。例如我们很熟悉的鲁迅先生,他的作品就常常带有这种风格: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所以不相宜”这些措辞,都和我们现在的表达是有出入的。我们可以积累这样的关键词,用在作文中,使语言更精炼。当然,这需要稍长的一段时间,若想当即试试使用古典文风,也可以用“加料法”——先将一些虚词、对仗,诗词等古典元素,直白地添加到作文中,让文风带上古朴的味道。例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任务。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时流转,生活之乐,不在自然天地,而在我们自身的心态。
课内诗词、课外佳句,都是我们写作时的好材料。但是要注意,全文中利用古典文风的篇幅不宜过长,开头结尾点缀即可。稍微加点料,读者觉得有意思,但如果整篇文章都半文不白,并且还受限于文言水平写出了病句,读者就会敲桌子要你“说人话”了。
二、如何写得干练
写得干练,也是“去口语化”的一种。砍掉废话,删去重复,语言风格干净爽利,便显得更书面。当然,解决“口语化”这个基础问题之后,书面表达可以干练,也可以繁复,它们的表达效果不同。如果说繁复的描写像洛可可风格的装饰,那干练的文字就像是后现代的简约设计,一个华丽,一个清爽。那么干练的语言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对比下面两句话:
A.太阳从东边缓慢地升起来,露水渐渐蒸发了,一个个梦境也悄无声息地蒸发了。
B.缓慢地,太阳自东升起,露水和梦境都悄然蒸发。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第一句读起来比较温柔,第二句则比较干脆,这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对比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我们可以分析出,要让文字的轮廓显得硬、显得干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并意思重复的语句。露水和梦境都蒸发了,于是我们将它们合并起来。
其次,去掉多余的“的、了、着”,加快句子节奏。注意以保证句子通顺自然为前提,删除的是多余的成分。
还有,修饰部分单独成句。“太阳从东边缓慢地升起来”,这个句子节奏太慢,于是我们把修饰词“缓慢地”提到句子前面,单独成句。
三、如何写得新奇
我們先来看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诗作《暴风雨》的节选:
我平躺在天空下面,
像平原一样平躺。
我的眼睛张着像池塘。
里面逃窜着同样的
飞翔。
这段小诗展现了一种很奇妙的意境:平躺、平原给人以开阔辽远宁静的想象,逃窜、飞翔则让人感受到速度和自由。身体安静,但眼中是暴风雨的池塘,动与静的这样一种结合,就这样形成了。从这段小诗中我们能得出结论:写出新奇而有张力的文字,不仅需要想象力,还需要善于使用修辞。
或许要写出一首诗需要诗性的思维,但要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奇语句,却并不困难。比如诗中就用了一个我们从小学到大的修辞手法——比喻。因为躺下的我和平原都是平的,所以可以写我像平原一样平躺;因为我的眼睛和池塘都是圆的、湿润的,所以可以写我的眼睛张着像池塘。大家能发现吗?其中的新意就来自于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我们将一句比喻句拆分成 A+B+C的结构来理解,其中A是本体,B是喻体,C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比如“太阳像一颗温泉蛋”,太阳是本体,温泉蛋是喻体,两者的颜色、形状、温暖的印象则是共同点。再比如:“那只虎斑猫的皮毛好似台阶上绵软的青苔。”猫的皮毛和青苔其实看起来并不像,但它们都长得很绵密,看起来细腻,摸起来绵软,于是这个比喻句就成立了。
总结一下以上例子,我们得出写比喻句的思路是:先找本体的突出特点,再根据这个特点,寻找一个特别的喻体。这也就要求大家,有足够的想象力,也有足够的素材库。我管这个素材库叫“意象库”,主要存放一些具体的、能让读者感到熟悉的小道具,比如绵密的青苔,比如冒着热气的鸡汤,比如骤雨击打窗棂的声音。不仅写的人熟悉它们,读的人也能轻易想象,那么感官就能用文字来传递,表达效果会具体而真实。扩充自己的意象库,你也能信手拈来地写出优美新奇的句子。
以上三种语言风格在此只是用作举例,事实上,只要抓住一种文风的特点,并对应地进行积累,想要模仿一种风格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大家可以从这三种风格开始,慢慢扩大尝试范围。
第三步:常积累——有选择地积累,有效率地转化
无论是形成某种风格所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还是丰富实用的意象仓库,都需要长期的阅读经历和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也有许多同学向我抱怨过:我读过很多书,却仍然写不好一篇作文。读过的作品,等我提笔的时候,就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本人常用的积累素材的思维方式:脑内投影+特点分析+即时联想。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些名词:
脑内投影,也就是在阅读作品时,积极地去想象文字所表达的画面,从读者的视角体会表达效果。这一步主要针对记叙文中描写段落的积累。比如看到作者写美人,你就在脑内投影一个与之相符的电影画面或者动画片段,甚至可以代入一些你熟悉的演员或者角色。看到关于风景的描写,就去依据自己见过的天气、景色来尝试进行脑内复原。这一步只有一个要求:想象要贴合句子的内容。你的想象越贴切、越具体,你就越能理解美人美在哪,风景妙在哪,就越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并深化记忆和印象。
特点分析,是一个类似于阅读理解的过程,分析作者使用的表达手法。你读到的这段文字,最打动你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用了什么词语,或者什么意象,才能让你想象到刚才的具体画面呢?它的语言风格是典雅,还是诙谐,是轻柔,还是厚重呢?有的句子可能意象很突出,有的句子可能用词或者结构很特别,找到让你印象深刻的点,明白这么写的效果是什么,这个技巧就算是积累下来了。读记叙文,可以分析叙事线索和修辞手法,读议论文,可以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即时联想,其实是一个很快速的应用训练,分为两个途径。第一是仿写造句,如果要你用刚才积累到的素材快速造句,怎么写?第二是归纳积累,有没有其他你已经知道的素材,和新积累的素材有题材、手法等方面的关联,当你写到某一类内容的时候,它们可以一起供你挑选呢?通过联想的方式,不同的素材被串联起来。慢慢地,你会发现真正可以随时用到的素材库变大了。
这三个步骤,听起来有点复杂,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困难。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似装在玻璃盆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曹雪芹《红楼梦》)
这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描写雪景的一段。我们按刚才说的流程,首先在脑海中想象这个画面:冬天,很冷,刚下过雪,空气很干净,视野很明亮。松柏还苍翠,但离你很远,你的周边都是连绵的雪,一片纯白。沿着山坡走着走着,先闻到一股浓郁的幽香,是很突然的味道,转过山脚去一看,一树梅花红得很显眼,打破了雪的纯白,扎入你的视野里,美得浓烈又馥郁。
大家的眼前出现画面了吗?除了视觉上的画面,你会发现你的想象中还会有触觉——冷,嗅觉——梅花的香味。想象得越立体,你的印象就越深刻。
第二步我们做特点分析。其实这一段描写有很多可以学习的点,或者说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分析。
第一,文风。《红楼梦》是清朝的白话小说,自然风格是半文不白的。先看看哪里用词和我们说话习惯不一样呢?比如四顾一望,不说看,说顾;并无二色,不说没有,说并无。于是,刚转过去,已闻得……这些说法,都是和现代用语有差别,你又能看得懂的。古典文风怎么写,学这个部分,不会有错。
第二,新奇的比喻。这一段里写雪景,用到一个喻体叫玻璃盆。雪景很通透,很纯净,曹雪芹说像玻璃盆,因为玻璃也通透,也纯净。二者长得一点都不像,但恰恰能让人体会雪的这种特点。所以玻璃这个意象,你可以把它记住。
第三,色彩的对比。曹雪芹在这一段描写中写到三种颜色:绿,白,红。其中主角是白和红。先说整个环境是白的,再突然加入红色,让它们对比鲜明,白的更白,红的更红。想到这里你就知道,在环境描写里,对比色能让人印象很深刻。
特点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大家在学校学习课文的时候,要认真听老师的分析,慢慢学会自己分析。比起真正的阅读理解,特点分析会轻松一些。有时候分析得不准确没关系,主要是你真正感觉到作者的表达有某种效果——只要你有这个感觉,你就能试着用相同的手段,达到这种效果,而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第三步即时联想,我们先试着用雪和玻璃造个自己的句子,还可以顺便练练古典文风,比如:
雪覆天地,四顾苍茫,恍然觉得身处玻璃瓶中,周围一切澄澈明净。
雪、玻璃、共同特点都在这里了,不用照抄原句,也能有类似的表达效果。造句是一个很快捷的练习方式,大家可以多多运用。另外,这段话里对梅花的描写,其实和我们熟知的一句诗很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段描写和这句诗,就可以联系在一起,共同放到雪景描写的素材库当中。这就是即时联想。
脑内投影+特点分析+即时联想这个流程,也需要一定的练习。一开始像是在套公式,有些生硬,时间长了,你就会有自然的积累思维模式。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句,积累素材不要贪多,选择好的素材的前提是它真的打动你。不要死记硬背,不用什么都会,首先发现你喜欢的风格,是抒情的、优美的,还是理性的、干练的,再去模仿和练习。任何一个名家,都没有被要求能用所有的风格写出好的句子,你也应该有自己最擅长的一两种风格,这就是你的文风。比如海明威擅长冰山般的写作,写出来是三分,背后含義是七分,蕴藏深刻,描写简练;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代表,擅长油画般细腻的描写。两人在文坛上的地位皆有目共睹,没有理由要求海明威去写巴尔扎克一样的繁复的细节,对吧?所以积累的原则是,先读,先喜欢,再积累。希望大家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心动的文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