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研究综述

2020-11-24折小红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篇数博士论文译作

折小红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林语堂的一生传奇而与众不同,无论是他的原作《京华烟云》还是译作《浮生六记》,对于喜欢林语堂和林语堂作品的人而言,都是具有极大研究价值的。而林语堂本人也是一个多产作家和翻译家,笔者于2020年3月26-27日,在中国知网高级搜索中输入“林语堂及相关主题”进行搜索,通过统计发现,在知网上能搜到的林语堂的著作达76篇(因为登陆地址和账号的影响,搜索结果也可能存在误差) 。

但在21世纪之前,与成就和名气相仿的同时期作家相比,关于林语堂的研究并不算多,评价也大多偏向于贬评,尤其是他的“幽默大师”的文风,受到很多左翼作家的批评。但笔者在阅读了其译作《浮生六记》之后,对林语堂本人及其作品都充满了喜爱和好奇,而笔者之所以会阅读这一译本,也是因为看过一句他对书中女主的一句评价,他说书中的女主是中国最可爱的人,因此,笔者读了他的译作,此后也对林语堂其他一部分作品进行了阅读,在人们对他的研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了解,本文就是对林语堂及其作品研究状况的大致梳理,笔者将从1990年前后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林语堂及后人对其研究的状况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总结。

一.1990年以前林语堂研究概况

不同研究者对林语堂研究的阶段划分亦不同,据笔者在阅读若干篇关于林语堂研究综述后发现,2000年前的研究者大都按照三个阶段划分,即①1949年之前的研究状况;②1949-1978年间的研究;③1979-1990年间的研究。笔者在阅读相关研究综述时对这三个阶段的林语堂研究作品作了大致梳理。

(一)第一阶段

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第一个阶段对林语堂的研究作品并不多,以胡风的《 林语堂论 》为代表,全文一万五千字 ,详细地分析了林语堂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但他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赞美林语堂,相反,他主要是为了批评他的文风和某些作品。胡风的文章代表了前期林语堂研究的最高水平(施建伟,1990)。

(二)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对林语堂的研究,在大陆较为少见,笔者并未搜到可用文章。林语堂的姓名和相关信息很少见到,而偶尔能见的也只是在鲁迅先生对论语相关派别的批评里。这种情况直到1979年以后才逐步开始改变。

(三)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关于林语堂作品的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关于林语堂个人、作品、文风、思想等研究的文章大量涌现。关于这一阶段的研究,施建伟先生写的《林语堂研究综述》中有较为全面的介绍。这为林语堂研究迈出了相当重要的一步。通过研究会发现,有许多这一阶段研究的学者对他的作品是抱以消极的态度的。当然,由于切入点不同,角度相异,立场不一,有不同看法属于正常。

二、1990年以后林语堂研究概况

(一)“林语堂研究综述”概况

关于1990年以后的林语堂研究,作品数量则相当可观。笔者在知网搜索林语堂研究时,按不同类别进行搜索,研究类别不同,研究数目也大不相同。单单输入“林语堂研究综述”,在知网上能搜到的有15篇,最早的是1990年施建伟发表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上的《林语堂研究综述》。最新的一篇是徐亮于2018年12月25日发表在“闽台文化研究”上的《百年语堂记忆——海峡两岸(漳州)林语堂文化研讨会综述》。具体趋势如下表所示:

图1 1990-2018年“林语堂研究综述”发展趋势图

由图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出,关于“林语堂研究综述”的发表篇数在1990-2007年均为1篇,2008年、2017年皆为3篇,而2015年也为1篇。似乎没有明显的规律,但也可看出自2007年后篇数呈波动性增加,这也说明对林语堂的关注度正在升温,相对应的对他的研究也正在慢慢增加。

(二)林语堂研究现状

笔者于2020年4月14-15日,登陆知网,搜索林语堂研究文献总数为2,452。在知网首页点击“期刊”选项,进入高级搜索界面,在主题栏输入“林语堂研究”,搜索结果为1903 篇,其中1990年之前的有45篇,1990年之后的有1858篇。之后点击“硕博士”选项,在高级搜索界面右上角点击“博士”字样并在搜索主题栏键入“林语堂研究”进行搜索,显示搜素结果为11篇,最早一篇发表于2004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7年,与博士论文搜索方式类似,点击右上角的“硕士”字样,搜索结果为422,最新一篇发表于2019年,最早一篇发表于2001年(由于登陆地址与账号的差异,搜索结果数据有存在误差的可能),笔者根据研究者对其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即分为“林语堂小说研究”“林语堂翻译研究”“林语堂文学研究”等。以此来分析近年来硕、博士研究者对林语堂的关注以及研究方向和层面。笔者对林语堂研究中的硕博士论文进行了大致统计,具体情况如下表(分类篇数中不排除重叠部分):

表1 林语堂研究论文分类及篇数

从分类数据可知,博士论文中主要侧重于林语堂文学研究,硕士论文中主要侧重于翻译作品研究,而期刊论文中主要侧重于小说研究。

博士论文的研究深度是毋庸置疑的,而博士论文对林语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文学研究,这就说明对林语堂文学研究的深度已有一定的突破。而硕士论文则大多集中于他的译作的研究,这就说明林语堂译作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其深度还是有可探索的空间。期刊论文的总数最多,多达一千几百多篇,但期刊论文的研究角度和界限则相对比较模糊,因此笔者在分类搜索时数据与总篇数有断崖式的差距,但从分类搜索的结果仍然可以看出,期刊论文主要侧重于小说研究。

从林语堂的翻译研究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而在翻译实践这一角度中,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他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情况。

关于林语堂文学思想研究方面,主要兴趣在于他的思想与传统道家思想的关系,有人分析他的一些关于文学的想法、思想、创作和他的一些观念和人生态度之所以会环环相扣,紧密相关,是否与他留过洋的经历有关,或是和他宗教信仰有关,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

关于林语堂小说研究方面,有研究者认为林语堂翻译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关于性灵(性指的是人的个性,灵指的是人的心灵),幽默或者闲适。这符合林语堂的文学观点,即大力提倡性灵文学以及关于幽默和闲适的文章(孙晓玲,2007,p1)。而期刊论文研究的侧重点就在于此,研究成果虽多,但深度和视角还有一定挖掘空间。

三、1990年前后林语堂研究概况比较

从上文中的描述可以对1990年前后林语堂研究概况进行简单对比,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描述可知,从研究成果数量上看,1990年前对于林语堂的研究数量大不如1990年之后的研究;从研究者对林语堂的态度看,1990年之前的研究者虽然也有极少数对林语堂的态度是较为客观的,但绝大多数研究者的态度还是偏于较为消极的,而1990年以后这一状况则有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之后的研究者大都报以较为积极肯定的态度,也更为客观,他的作品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喜欢。

比较发现,对林语堂的研究,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所用的方法也日趋新颖和多样化,从博士论文中的描写可以发现,对于林语堂研究的深度也比前一阶段更加深入且深刻。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林语堂的研究,时长几近半个世纪,但仍有一部分研究内容处于空白状态,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内容至今无资料可用,无依据可考。因此,对于林语堂某些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大空间。

四、结语

林语堂学贯中西,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也把中国优秀文化以自己的方式介绍给西方人。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独到的观点、幽默的文风,在创作和译作中都有体现。他的《浮生六记》译本也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也受到较多研究者的追捧。此外,他的越来越多的作品逐渐进入读者的视野。笔者认为,今后林语堂研究可能继续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林语堂文学研究的继续深入,相对于其他研究,思想方面的研究深度仍有待挖掘。二是林语堂小说研究。因为从笔者上文中提到的情况可以知道,关于林语堂小说的研究大都为期刊论文,虽数量众多,但深度还有进一步挖掘的余地。此外,林语堂小说作品众多,还有较多小说作品没有得到搜集和研究。三是林语堂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正如现在大家所说,现在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趋势势必会对各类译作产生影响,林语堂译作也不例外,还有较多译作还未得到关注。因此,在翻译逐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影响,对林语堂翻译的研究也会更加广泛、深入和客观。

猜你喜欢

篇数博士论文译作
健康促进视角下社区花园支持性环境营造研究
——以澳大利亚莫斯维尔社区花园为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国际航空空间摘要》(Intern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s,简称 IAA)2015年上半年按 IAA 类别收录的内容介绍在40行以上的篇数情况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
2013年《资源导刊》发表各省辖市文章排行榜
2012年《资源导刊》发表各县(市、区)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