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树新品种鄂茶11、鄂茶12 在豫南茶区的适应性研究

2020-11-24吴淑平赵丰华蒋双丰蔡一鸣马汉云吕立哲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茶苗抗寒性物候

吴淑平,赵丰华,郑 杰,蒋双丰,蔡一鸣,冯 雨,马汉云,吕立哲

(1.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 河南省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茶树新品种选育是茶叶生产不可缺少的一环[1],区试是连接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纽带[2],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是茶树育种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其目的是研究茶树品种的适应性,明确品种适宜的推广范围,为良种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加快茶树良种推广力度[3-4]。鄂茶11、鄂茶12 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选育的2 个茶树新品种,2011 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5-6]。为了解鄂茶11、鄂茶12 这2 个茶树新品种在豫南茶区的适应性,在2012—2018 年第5 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信阳点的试验中,对2 个新品种的茶苗成活率、新梢物候期、茶树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制绿茶品质、抗寒性等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茶树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鄂茶11、鄂茶12: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提供1 足龄扦插苗。福鼎大白茶(CK):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供 1 足龄扦插苗作为对照种。

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点位于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科研基地,地处北纬32°15′,东经114°30′,海拔63 m,年平均气温15.3℃,最低温度-15℃,年均降雨量1 100 mm。试验地势平坦,土壤结构良好,土层深厚,肥力一致,土壤pH 值5.9。

1.3 试验方法

2012 年11 月定植茶苗。试验小区面积13.5 m2,重复3 次;种植规格为双行双株,大行株150 cm,小行株40 cm,丛株33 cm,每个小区54 丛茶苗。田间管理、试验内容及方法按照《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暂行)》执行,对2个茶树新品种移栽成活率、新梢物候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感官品质及抗寒性等性状观测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苗成活率

茶苗定植成活率的高低,可以反映茶树品种的环境适应性[8]。2013—2015 年调查了参试品种茶苗成活率,调查结果(表1)表明,鄂茶11 品种2013—2015 年的株成活率、丛成活率均超过 CK,鄂茶12品种 3 年的株成活率均超过CK,2013 年、2014 年丛成活率超过CK。

表 1 参试品种茶苗成活率

2.2 新梢物候期

茶叶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商品,上市的早晚与价格密切相关,选育早生优质茶树成为育种者和生产者的选择目标[9],茶树物候期观测是直接鉴定茶树品种发芽迟早的重要依据[10]。试验从2016 年茶树越冬芽萌动开始,以最后一次修剪剪口下的健壮芽为观察对象,每小区固定观察10 个越冬芽,观察结果(表2)表明,鄂茶11 为特早生品种,2016—2018 年调查的一芽1 叶、2 叶、3 叶初展期物候期均早于CK;鄂茶12 为中生品种,2016—2017 年比CK 早1~2 d,2018年比CK 迟,平均差异天数比CK 晚1 d。

2.3 发芽密度

表2 参试品种物候期

茶树发芽密度与茶叶产量呈正相关[11],2016 年在茶树物候期通过一芽2 叶期时,调查每个小区3 个点的叶层范围内萌动芽以上的芽梢数,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 可知,2 个新品种发芽密度均不同程度高于CK;对调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鄂茶11、鄂茶12 新品种发芽密度与CK 相比,鄂茶11 在2017 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鄂茶12 在2016 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017、2018 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3 参试品种发芽密度 (个/m2)

2.4 鲜叶产量

2016—2018 年春茶季采摘一芽2 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夏茶、秋茶采摘一芽2、一芽3 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记载参试品种及CK 的鲜叶产量结果见表4。参试品种鄂茶11、鄂茶12 的鲜叶产量连续3 a 均高于CK,平均增产24%以上;3 a 平均鲜叶产量与CK 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表 4 参试品种鲜叶产量

2.5 加工品质鉴定

2016—2018 年连续3 a 在春季采摘第1 轮一芽2叶鲜叶制作烘青绿茶,送到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按NY/T-787进行感官审评。由表5感官审评得分可知,鄂茶11 感官审评得分2017、2018 年均不同程度高于CK,平均得分超过CK1.5 分;鄂茶12 在2016—2018年得分均高于CK,平均得分超过CK 3.1 分。

2.6 抗寒性调查

试验点属于高纬度茶区,试验统计分析了茶园附近的气象资料,2017 年12 月—2018 年2 月连续出现了36 d 灾害性冰冻天气,负积温值为-131.5℃,极端最低温度值达到-9.2℃,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调查茶树新品种耐寒性结果见表6。3 a 的抗寒性表明,2 个参试品种的抗寒性优于CK,鄂茶11 表现为较强(10<HI ≤20),鄂茶12 表现为强(HI ≤10),抗寒性均比CK 强。区试实施期间,主要小区茶园有茶蚜虫、绿盲蝽等害虫发生,但均未造成伤害,表明2 个茶树新品种抗病虫害能力强。

表 5 参试品种感官审评结果比较 (分)

表6 参试品种抗寒性

3 结论与讨论

茶树良种是茶叶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茶叶优质、高产和高效生产的基础[12],良种只有在适宜环境中生长才能发挥其最佳特性[13]。进行茶树新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及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对茶叶生产和茶叶产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14]。根据2012—2018 年试验研究,对鄂茶11、鄂茶12 的生物学特征及经济性状综合评价如下。

鄂茶11 茶苗成活率高于CK,属于特早生种。发芽密度高于CK,比CK 增产24.0%,鲜叶产量与CK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制烘青绿茶感官审评3 a 平均得分比CK 高1.5 分;抗寒性较强。适宜在豫南茶区推广。

鄂茶12 茶苗成活率高于CK,属于中生品种。发芽密度高于CK,2017 年、2018 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连续3 a 鲜叶产量均高于CK,增产25.5%,与CK 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制烘青绿茶感官审评得分比CK 高3.1 分;抗寒性强。适宜在豫南茶区推广。

猜你喜欢

茶苗抗寒性物候
GEE平台下利用物候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西番莲不同种质资源抗寒性测定
基于植被物候特征的互花米草提取方法研究——以长三角湿地为例
基于EMS诱变的晋麦90号小麦抗寒突变体创制
气候变化对民和杏发育期影响分析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不同品种大花萱草抗寒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