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知识在高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0-11-24吴贵杆
吴贵杆
(福建省大田县第五中学 福建 大田 366100)
引言
人类的日常肢体活动就是走、跑、跳,这也是人类生存中所必备的技能,田径运动将人类肢体运动整合起来,在田径活动中,学生们只需要从自己的生理习惯出发,按照教师的帮助纠正动作错误,采取更轻松且不伤害身体的行动形式进行田径运动,就可以在简单的田径中牵动全身大部分的肌肉力量,从四肢延伸到身体的其他部分,获得整体锻炼的效果。田径运动中,教师应充分结合运动训练学的指标,采取高效且安全的训练形式,优化教学效果。
1.高中田径教学中缺乏运动训练学认知的表现
1.1 学生田径运动的兴趣低。田径运动疏于常规运动形式,学生从小就接触田径,对田径已经十分熟悉,但田径运动能力却高低差别大,认为田径就是跑圈的死任务,每节体育课都需要进行跑圈活动,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化的运动要求,学生们在体育互动中,更喜欢新鲜有趣的运动形式,对于这种比较无聊且运动动作幅度较大的项目,漠不关心,教师在田径运动中,也过于笼统的进行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生理差异,运动中对学生的要求相同,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跟不上其他学生的脚步,运动中排斥感较强。
1.2 田径运动技巧的了解少。田径活动包含田赛、径赛和全能比赛,具体的说田径活动包含竞走、跑、跳跃、投掷以及由跑、跳、跃、投掷的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田径各个运动形式下均有一定的活动技巧,如手臂应该抬高到什么幅度,手掌应握拳还是张开,活动中脚掌、脚尖、脚心应如何作用力,腿部的肌肉应放松还是紧绷,这些教师很少去说明,学生全凭自己的感觉去运动,学生自我去摸索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训练学知识掌握的少,很容易在运动中受伤、感到无力等。
1.3 田径教学形式较为单调。田径运动不仅仅是跑圈活动,也不仅是赛跑比赛活动,若田径的教学中,教师就不重视运动训练学的要求,不能结合学生的特点等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让小学、初中、高中田径之间无差别的进行活动组织,这样就会产生运动量不足、运动量过大、运动强度控制不得当、运动中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运动中学生负担重等系列问题,原本田径运动能够消除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压力,结果单调的运动形式反而增添了学生的生理压力。
2.运动训练学知识在高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2.1 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应评估学生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可先进行一次集中的田径运动比赛,如教师拿着计时器,让学生进行跑圈比赛,不计男女、不计体重等,先进行一次比较公平的较量,然后将学生的跑步时间记录下来进行分值统计,按照学生跑步的时间,将学生进行分层,跑步运动中,让学生在三个分层小组中跑步,每个小组之间隔开一段距离,观察学生跑步中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弯腰驼背、有的学生容易岔气,表现为手总是扶着腰、有的学生跑步时脚步虚浮,不能抬起脚来等,然后将学生们大致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可拍摄照片视频等,方便在学生自由活动时,教师反复观看视频揣摩学生运动的问题,统计好之后初步的分析学生的运动不良习惯,按照学生不同的运动情况展开因材施教。如发现学什么一开始跑步的时候还比较整齐,但越是快结束的时候,学生产生的问题就越多,这样就发现学生的短距离耐力还是不错的,但长距离的耐力就很差,教师可先帮助学生塑造信心,让学生打消对田径的排斥心理,创建短跨接力活动,按照之前的分层,A为优秀层、B为中等层、C为潜力层,先让C层学生开始,经过B层接力,最后由A层学生结合距离差距进行冲刺,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提高趣味性,同时也照顾到不同田径运动能力的学生,而后可逐渐的拉长短跨接力的距离,变为长距离接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2.2 基于负荷理论制定训练计划。高中生的运动能力充分,但他们的主动运动意识差,在非体育课程上,能够坚持运动的学生不多,仅有几名学生喜欢运动,也多是竞技类的游戏、为了减肥而运动等,很少有学生真正喜欢运动和田径,教师应结合学生可负荷运动量,制定计划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实力,不断的实现自我突破,同时注意避免学生运动过量而产生肌肉酸痛、关节扭伤等问题,避免运动量不合理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发现学生在田径运动中有扭脚、脚步虚浮等问题,为增加学生下盘的稳定性和下肢关节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动作平衡训练,让学生站立在原地,摆出田径运动的姿势,左脚用脚掌支撑,膝关节弯曲约90°,左手在肩部高度,右手在臀部高度,右腿高抬,右脚踝靠近臀部,身体前倾假设自己正在奋力冲刺,保持姿势直到学生站立不稳,这样逐渐从几十秒到一分钟,让学生逐渐能够坚持稳定站立的之间,而后增加难度,让学生站立在比较绵软的海绵垫上,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身体支撑力等,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摸索如何让身体比较轻松,减少酸痛感,他们可以调整动作,如有的学生坚持不住,就握紧双拳,身体肌肉紧绷起来,促使他们的身体平衡性增强。而针对田径运动中,学生们的脚步频率、步长不规律的问题,进行踮步高抬腿伸膝走拉训练,跑步中经常发现学生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跟不上队伍、一会儿队伍的间距又过小,踩了前面学生的鞋子,针对这种很常见的问题,追根究底的应帮助学生适应规律化的脚步频率。引导学生在两个踝关节上系胶带,胶带的另一端固定于地面,摆动腿高抬并充分屈膝,脚靠近臀部。脚尖翘起,快速完成练习。这种锻炼形式可强化学生的爆发力,促使学生迅速推动髋部向前,脚步动作也不再虚浮,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分别进行小步跑训练等,训练形式多样化,结合学生的田径运动不足针对的展开训练思考。
2.3 依据运动恢复理论消除学生的疲劳感。田径运动比较疲累,运动后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大喘气,站立不稳,有的学生着急的去喝冷水,有的学生赶快坐在了地上休息,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恢复的,教师应通过运动训练学知识的传递,让学生掌握运动后的自我恢复方法,首先就去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说明运动后不应立即喝水,避免肠胃超负荷工作,等学生的呼吸平稳后可以喝常温的水,有的学生运动后出汗较多,感到闷热就去喝冰水,这是不对的,另外叮嘱学生在运动后应有一定的身体适应时间,如暂停跑步后,不应立即坐在地上,而是可以双手扶住膝盖弯下腰深呼吸,等身体的过度疲累感过去再坐下休息,避免运动后身体活动戛然而止,造成胸口发闷等感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田径运动中,教师应充分的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的运动能力、习惯,运用运动训练学知识,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运动趣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