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有效性指导研究

2020-11-24马贵涛

读与写 2020年35期
关键词:行文名著建构

马贵涛

(吉林省通化县第八中学 吉林 通化 134100)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局限于教材框架体系,名著阅读并未得到重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当中也逐渐出现名著阅读的考察,其分值比例逐年提升。从教学实践来看,针对初中生名著阅读流于表面的现实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1.初中语文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教学意义

根据北师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关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阐述,培养新世纪未来公民的前提是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土壤的人文内涵。对于语文学科而言,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即能够在合适地语境当中正确使用字、词、语句,以及流畅地予以表述。由此来看,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名著阅读,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使其读好书、好读书,实现真正地“爱上阅读”。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由于名著阅读的范围相对较广,表面上的知识积累与文化积淀的背后,有利于启迪初中学生的思维,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情感,自觉认识到优秀文化传承的意义。

2.初中语文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

2.1 建构语言,提升兴趣。根据《指导目标(2020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方法指导的层面来看,结合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的观点,可以利用出现于书本教材中的名人名言作为素材。例如,教师可以描述一个有关“美女蛇”的民间故事,设计具有阅读悬念的场景以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最后引出《朝花夕拾》这部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为学生的深度阅读打下基础。

朱熹有云:“心到、眼到、口到”。说明默读这种方法的运用更有利于凝神聚力,揣摩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刻画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深化对名著内容线索及情节内容的理解。以莫言的《母亲》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关键词—串联”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其认为最能够打动人心或具有独特意味的“母亲”描写语句。例如出自莫言母亲之口的:“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寥寥数语,便展现出母亲坚强、乐观、坚毅的性格。随后,引导学生对《母亲》中有关“母亲”的描写语句进行仿写,通过寻找仿写内容与莫言作品原文之间的表达效果差异,从而更为关注《母亲》文本,深入品味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魅力。

2.2 倡导发散思维,重视审美鉴赏。文字是文章的“神经末梢”,行文线索则可以理解为“枝干”或“血管”。为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初中生关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索文字背后的故事情节与思维线索。以《放心不下》为例,多数学生在初读后并未理解文章主旨。例如,某学生认为“妻子生病的进程”是文章线索,还有学生认为“妻子在不同病症阶段中对丈夫的牵挂变化”是行文线索。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放心不下》的文章结果进行重新审视,经过讨论后得出“丈夫照料”、“妻子自救”、“妻子奇迹存活”的行文框架。在此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文章理解与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

名著的审美鉴赏建立在行文框架与文字表象之上。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名著中作者刻画人物的美感、情节的现实呼应以及美好事物,能够真正得以领悟文章之精髓和意蕴。以《盲道上的爱》为例,学生通过关注文本和梳理行文逻辑框架之后,教师重新提出问题,即“方老师是怎样一个人?”、“书中扮演了那些角色?”。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出“母亲之美”、“人性之光”、“奉献之美”等优秀精神。

2.3 走入文学世界,汲取优秀文化。名著阅读经历语言建构、思维分析、审美鉴赏等层次之后,语文教师还需采取“做批注”、“写笔记”等方式。《在冬夜里唱歌的鱼》描述了文章中的“我”渴望能够吃鱼以满足口腹之欲,但随着自身成长而逐渐对“吃鱼”产生了其他想法,形成了一种以“鱼”为寄托的美好期盼。对此,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学会“摘抄文章”、“评为文章”、“记录感悟”,透过“瞬间喜悦”、“冷峻”等词语感悟传统中国家庭的内部伦理秩序与道德文化之美。

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名著阅读策略达到了预期效果,既提升了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能力及知识储备,同样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行文名著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国内外名刊名著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