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2020-11-24民乐县第三中学
○ 民乐县第三中学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为目的;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方式;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活动为方法;以“文道统一”为准则。现行的部编语文教材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教材编排的缺陷,也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列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观念落后,角色扮演不好,遇到传统名篇就爱不释手,细嚼慢咽,各种精妙,一一道来。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很难促成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听和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说是检测听的效果的手段,又是听的最终目的。为了增强学生听和说的能力,教师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方法。课前演讲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允许学生提前写好演讲稿,在语文课前照着稿子读,但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表述要清楚,主要目的是激发兴趣。第二阶段,学生可以准备稿子,但必须脱稿演讲,力求做到声音和神态相结合。第三阶段,即兴演讲,这一阶段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就某一个话题组织语言,表达观点,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晰,富有文采。采用口头作文训练说的能力也是一种好方法,该难点在于使学生有话可说。这就要求命题要找一些颇能引起学生争议的话题,如“美国人想用一亿美元买我们的兵马俑,卖不卖?”要求学生先思考,然后针对这个话题,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也可采取复述课文精彩片段的方法,及在各种场合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方法,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
二、把诵读作为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汉语富有音乐美,双声叠韵,四声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所以诵读非常适合汉语学习。宋代理学家朱熹指出:“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加之以善疑精思,才能对文章的文与道渐有所悟。传统教法忽视了诵读,课堂上很少听到琅琅读书声,而是教师一人从时代背景到中心思想大讲特讲,殊不知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缺乏真切感受,任由教师津津乐道地发幽探微,也难以领会文中的微言大义。因此笔者在教学诗歌时采用了三步朗读法。第一步机械明读,即在疏通文字后朗读,此时只是粗通其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诗歌内容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理清诗歌层次,使学生能说出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此时的朗读便有了层次,这就进入了第二步理解朗读。为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带领学生做好形象分析,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深刻地显现在学生脑海中,并继之以第三步表情明读,直至成诵。这就是朗读教学三部曲,从机械朗读到理解朗读,再由理解朗读进入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教学方法,如同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好像涓涓细流浸人心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不但不感到乏味,而且感情饱满,精力集中。这种朗读方法也适用其他抒情文体的朗读教学。
三、明确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
初中学生在写作中经常碰到无话可说的情况,这是缺乏写作材料的表现。对此,如果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获得第一手材料后再写,或采取先做后写的方法,效果颇佳。如,笔者上过这样一节课:先让学生听故事,故事梗概是,古时候,有三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一起拍皮球,其中一个是官家子弟,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贫民子弟。他们拍得很开心,忽然球掉进树洞里了。树洞很深,还拐了弯,面对这种情况,三个孩子各喊了三个字的一句话,且表情各不相同,但都准确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特点。1.请同学设想他们各喊了哪三个字,三人的表情分别是怎样的。2.请写好的同学到台前扮演角色并讲出理由。3.请全班同学评价扮演者的表现,说出自己喜欢的对象。4.写一篇叙事性作文——《记一堂有趣的作文课》。当笔者问学生能不能写出这篇作文时,教室里一扫往日的沉闷,异口同声地回答“能”。结果是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很好地完成这篇作文,可见这种写作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联系学生的写作实际,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环境,以此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