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简神丰,数学课堂清清爽爽
2020-11-24唐静
唐 静
(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东华小学 福建 晋江 362200)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似乎变得非常“多彩”,教师花招迭出,学生乐不可支,课堂热热闹闹。可是热闹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基础架构分崩离析,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不少数学课由于刻意追求理念上的新颖、形式上的新奇,课堂变得花哨、臃肿、凌乱、低效;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包容万象、滴水不漏,使得如今的数学课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我个人对一堂形简神丰的好课的理解就是扎实、丰实、真实,剥掉一些包裹的虚头巴脑的东西,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将课堂原滋原味地呈现。
1.“假大空”的目标该简就简,切实朴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实中,经常能遇到些飘渺虚幻的“假、大、空”教学目标。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确定了如下的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技能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其他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渗透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乍一看,这些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四维要求”。但是深究下去,这些飘渺、游离和贴标签式的虚幻目标,就是用一年、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够达成,何况是在短短的40分钟里面呢?(平均不到3分钟的时间就得实现一个目标,可能吗?)再者,这些说不清、道不明、拿不准的模糊表述,对课堂教学又如何起到调控作用呢?这种虚幻的目标描述必然使教学活动失去指引、失去支柱。其实,一节课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双基目标,而四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拟定教学目标时,只要准确把握双基目标,就可纲举目张;灵动把握生成目标,积极精心演绎,就可以了,其余的目标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中的,又何必写这么多套用“课标、教参”的辞令呢?目标的多维化、定位的虚幻化,必然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我们不要盲目求全责备,不必强求“五脏俱全”,不能把“全面落实”异化为“表面文章”,而应让教学目标简明些、切实些!
2.“煽感情”的导入的该简就简,直‘捷’了当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是否精彩,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的确重要。但是,引人入胜并不是要编造一个“引”人云里雾里的情境。“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饼》这一课的导入时,我就曾经上过两个不同的导入版本。
情境:八戒要怎么把“三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
2015年秋季,我上这一课时,当时我首先用《西游记》主题曲“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先声夺人,然后再简略讲讲师徒四人西天路上困难重重,接着讲八戒憨傻贪吃,一个施主布施了三张大饼,师傅叫他要平均地分成四份,八戒很为难,不知道怎么分好,于是请大师兄来为他帮忙。学生一听八戒,悟空,《西游记》,立马来了精神。当音乐结束,我问大家从情境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的时候,有的说八戒贪吃,想一人独吞,叫悟空揍他;有的说叫施主再拿一张饼来,还有的嘴里哼着“白龙马,蹄朝西”的歌曲,压根儿把要怎么分饼的正事全抛在脑后了。等到我控制住局面,把目的全盘倒出,已经耗费了大约8分钟。
课后反思,当时设计导入情境时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大家对《西游记》特别熟悉,有许多共同的语言想倾诉,老师给出一个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因此在我声情并茂的导入中容易跑偏。
2018年秋季,我再次执教此课,吸取上次失败的经验,我单刀直入直“捷”了当,没有采用书中的情境,而是单刀直入抛出问题:“老师有三张一样大的饼,想要平均分给四个同学吃,你能帮忙吗?”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立马进入了预期目标的局面。
在情境引入时添枝加叶,不仅耗费大量时间,有喧宾夺主之嫌,而且还会得不偿失,容易跑题。
3.“不靠谱”的环节该简就简,削枝强干
《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往往会会绞尽脑汁搜集许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的好的设计都能用上,设置了过多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还没来不及回味便匆匆地赶往另一个环节,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赶场子的表演。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老师设计了“实物中找角、课本上量角、生活中辨角,还有动手画角、折角、剪角”等环节,孩子们一个环节尚未体会过来,另一个环节又要进入了。孩子们在教师的指令下扮演着“马不停蹄的搬运工”。这么一折腾,教学时间浪费了、教学主题偏离了、数学本色丢失了,学生对“角”原来还是“似曾相识”,现在倒“迷迷糊糊”了。原本并不难的内容,现在反而变成纷繁复杂了,数学课也变成了“艺术、综合、品社、语文”“四不像的课”。
在课堂中,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整体架构,留取最重要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实实在在地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入手,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该削枝强干,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