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0-11-24山丹县城关小学
山丹县城关小学
生活化教学是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小学数学既具有抽象性,也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课堂教学,使得数学教学体现生活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实践证明,教学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越贴近,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适时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将这100个数字进行变形和美化,比如“1”可以用筷子、油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表示,“3”可以用人耳表示,“6”可以用口哨表示,“11”可以用两根筷子表示。然后利用多媒体将数字与变化后的相似事物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加强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实践证明,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需要将具有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生活物品拿到课堂上,或者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与该节课程知识有关的生活常见事物。比如,用橡皮泥捏出砖块、黑板、窗户等。实践证明,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特征,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编写生活故事
通过观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它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点。教材中许多例题与生活实际具有极强的关联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时,必须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利用数学教材中的实例,编写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小故事。这样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点。
针对小学三年级“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知识点时,小学数学教师便可以将其编写成生活故事。比如,“小红和小明是姐弟,两人家里种了许多水果。到了收获季节,两人决定帮妈妈摘水果,以减轻妈妈的工作压力。结果小红摘了三筐水果,小明摘了500个水果。已知每个水果筐能装150个水果,问两个人一共摘了多少个水果?谁摘的水果比较多?”学生通过计算便可以得出小红摘了450个水果,比小明摘的少,两人一共摘了950个水果。这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不仅促使学生掌握了“百以内的加法”这一数学知识,还包含了“为妈妈减轻负担”的思想观念,既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四、布置具有生活化的家庭作业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数学元素。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使得数学教学体现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一定要开展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在家庭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家庭作业,例如要求学生回家后主动帮父母到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并将自己的行程、购买清单、计算过程记录下来。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家庭作业,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当天所学,同时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