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评估和阐释的近代建筑保护修复策略
——以重庆聚兴诚银行旧址保护为例
2020-11-24林文修袁东山刘继东王闽浩
侯 实,林文修,袁东山,刘继东,王闽浩
(1.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2.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16;3.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 400013;4.重庆少匠文物保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重庆 400084)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已取得丰富的成果,召开了16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出版了10册“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系列论文集,加上数量众多的专著和学位论文,体现出我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的逐步深入。但当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近代建筑规划与设计、风格类型比较、保护技术、保护与利用等主题,检索以“价值”为关键词的近代建筑保护论文则几乎没有。因此,回到遗产保护的根本“价值”问题来探讨近代建筑保护修复策略是必要的。
对于年代久远的古代建筑而言,无论是西方的砖石建筑,还是东方的木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过多次修补、改造、修复,甚至重建。通过建筑考古等方法,可以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构件,比较建筑形制特征演变,分析背后反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因此,在保护修复时,基于历史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尽可能将有价值的全部历史信息的“真实”状态保存下来,即“不改变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这已达成较为广泛的共识。
而从众多的近代建筑保护修复案例看,在对“原状”的识读上与古建筑略有区别,更倾向于建筑艺术风格的整体或部分复原,这是因为在制定近代建筑保护修复策略时,艺术价值是其重要的考量标准。最常见的方式是以文物或优秀历史(近代)建筑公布名称所指代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为导向,力求恢复到与之对应的历史时期的建筑外观。
近代建筑虽然建成时间较短,但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在历次改造和修复中历史信息是不断叠加的,除了主要的价值表述外,不同历史时期构件蕴含的其他价值也同样值得珍视。在保护时,如果简单地修复到某一特定时间段的历史状态,可能会破坏其他历史时期有价值的遗存。此外,遗产的价值认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价值评估的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曾经认定的“最高”价值,很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观念的转变而被另一种价值表述所替代。因此,在近代建筑保护修复中,哪些部分要去除,哪些部分要保留,哪些部分要恢复,基于价值的判断标准可以是多元化的,同样可以保留不同时期的价值要素。
聚兴诚银行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的组成部分,虽然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历经近现代多个重要历史时期,曾多次维修,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叠加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已有的聚兴诚银行研究文章主要着力于银行发展历史、建筑历史沿革、建筑艺术风格、建造材料和工艺等,并分析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文在此基础上,以聚兴诚银行旧址保护修复实践为例,通过对建筑历史营造过程的剖析,评估不同时期的价值变化,寻求保留不同时期价值要素的修复策略,探索以价值评估和价值阐释为导向的近代建筑保护修复方法。
1 历史营造过程研究
近代建筑历史营造过程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和现场勘察。历史文献又包括历史照片,历史档案,以及报刊、书信、回忆录等文字描述;现场勘察包括建筑形制勘察、建筑材料与构造勘察、结构勘察,以及建造和使用痕迹勘察等,其中隐蔽部位的勘察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补充完成。
重庆市档案馆藏有聚兴诚银行1941年和1946年两次修缮工程的往来信函,以及并不完整的平面图、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等一手史料[1],据此可以基本厘清两次修缮的过程。现场勘察时,又对历次修补部位进行了重点勘察,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建造样式、材质、构造的差别,结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的检测,与历史档案相互印证,进一步确认了历次修复的部位。
此外,还邀请到聚兴诚银行创始人杨氏家族的后人到现场,进行口述史访谈。不过由于聚兴诚银行存留的历史照片太少,只找到1幅早期模糊的全景照片(图1),以及从2幅抗战时期的照片中还能看到该建筑一部分,图像资料的缺失给研究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
图1 聚兴诚银行总行早期历史照片(来源:http://history.eastday.com/h/20130624/u1a7474448.html)
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聚兴诚银行大楼的历史营造过程大致如下:
(1)1915年,杨氏家族在重庆创立聚兴诚银行,很快发展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川帮民营商业银行。1916年左右,即开始在新丰街建造聚兴诚银行大楼,仿照日本近代银行建筑形制,“H型”平面,横三段竖三段构图,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式小青瓦坡屋顶,中间有高耸的西式穹顶,共有地上4层(局部5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超过5 500m2,体量高大,外观样式新颖,“诚为渝市商业银行建筑物中之最伟大者”[2]。1921年聚兴诚银行总行曾短暂迁往武汉,1930年又迁回重庆。这一时期的维修史料能查到仅有1934年曾拆除小青瓦屋顶,改作平屋顶,具体原因不详。
(2)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全国的银行也纷纷内迁,聚兴诚银行与周边的打铜街成了全国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为抗战时期的金融业保障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国民政府外交部在重庆时期曾租用聚兴诚银行三四层作为办公及部分职员宿舍。1938年日军开始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为躲避轰炸又在大楼地下二层加建了防空洞(具体时间不详)。可能在1939年对下半城商业街区的一次轰炸中,聚兴诚银行大楼最北角被炸毁,1941年只进行了简单的加顶遮盖,并未完全修复。此外,1939年还曾订购过缆绳用于维修电梯。
(3)1945年抗战结束后,武汉大学师生在回迁途中曾短暂借住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即聚兴诚银行三四层。1946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回迁南京后归还该大楼。聚兴诚银行聘请基泰工程司进行了整修设计,修复战争中损毁部分,改造结构薄弱之处,在林森路(今解放东路)增加了入口,并逐渐将其作为主要入口,沿街立面新做斩假石装饰。
(4)1950年,聚兴诚银行实现公司合营,此后该大楼经过多次功能置换。1965年,改为经营性饭店,取名“望江大楼”,增加了公用洗漱间和卫生间。1984年,划拨给农贸联合中心成为家电市场。因平屋顶漏雨严重,在平屋顶上加盖了简易的坡屋顶,从屋架结构看应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法。
2 不同时期的价值评估
正如前文所说,遗产的价值认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价值评估的结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聚兴诚银行大楼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时的名称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说明当时认定的核心价值是国民政府外交部的纪念价值,而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名称改为了“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聚兴诚银行旧址”,则说明抗战时期金融机构的纪念价值被认定为核心价值。文物名称的变化反映出观念和价值评估标准的改变,但并不代表“国民政府外交部”的纪念价值消失了,而且聚兴诚银行大楼蕴含的其他历史信息和叠加的价值内涵远比这两个名称所指代的价值更加丰富。
在历史营造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聚兴诚银行旧址不同历史时期的外观、功能、价值内涵和价值要素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聚兴诚银行旧址不同历史时期价值评估表
为了便于分析不同时期不同价值内涵的变化,并确定保护修复策略,需要将主要的价值表述分类,绘制出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变化分析图,横坐标设为建筑演变的历史分期,纵坐标为不同价值类别的相对高低,由建筑保存完好程度所承载的价值多少,以及主观的价值认知标准变化两方面结合来进行综合评估。
针对聚兴诚银行旧址,历史价值一直是其最主要的价值表述,按照建筑演变分期,可以尝试将其历史价值分为聚兴诚银行历史价值、抗战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建筑科学价值、其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主要是指建筑物本身蕴含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价值高低会随着建筑本体的改造或修复而同步变化。聚兴诚银行旧址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变化分析图如图2。
图2 聚兴诚银行旧址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变化分析图(来源:作者自绘)
由图2可知,聚兴诚银行的价值变化分为6个时期:
(1)1916——1937年,主要用作聚兴诚银行总行或分行办公,三四层可能曾对外出租;初建时,建筑外立面及屋顶艺术特征完整,1934年拆除坡屋顶和穹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艺术和科学价值。这一时期的主要价值是聚兴诚银行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科学价值。
(2)1937——1946年,主要作为服务于抗战的聚兴诚银行和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曾短暂租借给武汉大学;该建筑还亲历抗战大轰炸,有确凿的历史档案和营造痕迹,能区分出被轰炸的部位。这一时期的主要价值是抗战历史价值和聚兴诚银行历史价值。1939年最北角被炸毁,至1946年修复前,建筑艺术价值降低。
(3)1946——1950年,主要作为聚兴诚银行总行,见证战后短暂繁荣并向海外扩张的历史。这一时期的主要价值是聚兴诚银行历史价值。1946年的修复设计是基泰工程司在重庆最后时期的作品,修复了被炸毁的最北角,延续了抗战记忆,部分恢复并提升了艺术价值,1946年的建造技艺为其增加了新的科学价值。
(4)1950——2009年,聚兴诚银行退出历史舞台后,该建筑先后做过饭店(望江大楼)、农贸联合中心、农联家电公司等,成为新中国发展与改革的见证,但其相关历史资料非常少,暂时不足以支撑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价值。由于不断改造,这一时期的主要价值是逐渐降低的建筑艺术、科学价值,聚兴诚银行和抗战的历史很少被提及,只留下了少许历史印记和回忆。
(5)2009——2017年,先后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聚兴诚银行旧址”,大大提升了抗战历史价值和聚兴诚银行历史价值。但建筑保存状况愈发破败,建筑艺术价值进一步降低。
(6)2017年以后,全面启动保护工程,以抗战历史价值和聚兴诚银行历史价值作为核心,兼顾建筑艺术、科学价值的整体提升。
3 基于价值评估的保护修复策略
近代建筑保护修复策略的选择,要以价值评估作为依据。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信息叠加的复合状态下,应当以核心价值作为制定保护策略的主要依据,兼顾不同时期历史价值的保留,以及建筑艺术、科学价值的整体提升。
3.1 保护修复策略
聚兴诚银行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核心价值是“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同时要兼顾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的价值和作为“聚兴诚银行旧址”自身的价值。因此,首先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与抗战相关的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但也并非要完全恢复到抗战之中的“残破”状态。
抗战时被炸毁的北角在1946年已完全修复,用钢梁柱替换受轰炸影响的木梁,新增具有时代特色的Art Deco风格装饰,沿街加建中式风格的门廊等。虽然都是抗战之后的改造,如果去除,既不符合保护原则,也是对不同时期叠加价值的破坏。建筑室内南侧的木楼梯经过多次改造,已不是抗战时期的原貌,但整体风格与其他木楼梯保持一致,加上是建筑主要疏散楼梯,应加以保护。而1965年后作为饭店(望江大楼)时改造的公共卫生间、木屋架等,不属于建筑的核心价值要素,如果与风貌恢复、使用功能有冲突之处,则可以去除。此外,聚兴诚银行旧址的外立面和屋顶是历史演变最复杂的部分,也是价值评估和保护修复的重点和难点。
3.2 外立面的研究与修复
聚兴诚银行旧址外立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洋灰”抹面,而西南地区最早的水泥厂是1935年创办于重庆,1937年才投产的四川水泥公司。因此,聚兴诚银行始建时使用的全部是外运水泥,价格昂贵,只用于地下金库和电梯间的结构,以及外立面的装饰面层,砌墙仍用传统石灰浆,主要为彰显银行的财富和实力。
1946年,对外立面采用“洋灰,掺牛胶”等工艺进行过整体修补,并将沿林森路立面改为了斩假石面层。现状立面上保留有原始的洋灰面层、1946年修补的洋灰面层和斩假石面层,都是具有“真实性”的价值要素,因此,各个历史时期的水泥和斩假石面层都要应尽可能地保留;而为了显露出民国时期的斩假石面层,后贴的马赛克和石材则要全部凿除。
施工时要求首先针对外立面修复工艺现场试做“样板”,在剔除窗楣外表空鼓的简易线脚后,发现内部为一排断面呈弧形的青砖,且有敲断的痕迹,可以看出原窗楣带有枭混线脚,这是以往未发现的新线索。经多方查找,重庆市文物局提供了1张1946年国民政府外交部人员的合影,经过比对确认背景就是聚兴诚银行朝向中大街的入口。照片能印证券形窗楣、窗台、层间都带有复杂的枭混线脚(图3),这改变了以往对原建筑外观装饰朴素的认知(图4),证实原始立面是装饰精美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直到1946年抗战结束,外立面线脚仍保存完整,属于抗战时期的“原状”。因此,仔细勘察了每个窗楣、窗台、腰线的残迹,与照片比对后进行了线脚修复。
图3 1946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合影中的线脚(来源:重庆市文物局提供)
图4 修缮前的窗楣和层间腰线(来源:作者自摄)
此外,保留的洋灰墙面由于长时间日晒雨淋,经过清洗后表面仍呈现斑驳的暗黄色和黑色水渍,与本次修补新作的水泥面层反差较大(图5)。而斩假石面层在将外贴石材和马赛克剥离后,原来粘贴牢固的部位颜色较明亮,空鼓的部位因与空气接触而变得灰暗(图6),是否需要将看上去“很花”的立面色彩统一,引发不小的争议。保留的历史面层是价值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凿除老墙面再新作,还是在老墙面上罩新面层,都不符合“真实性”原则。最终还是保持原有的带有“岁月印痕”的斑驳面层,新旧之间呈现“可识别”的自然色差。
图5 修复后的“洋灰”外墙(来源:作者自摄)
图6 修复后的斩假石外墙(来源:作者自摄)
3.3 屋顶的研究与修复
从早期老照片可以看出,聚兴诚银行大楼始建时,体量巨大的中式屋顶和高耸的西式穹顶是其建筑艺术特征最显眼的部分,在当时的重庆城远远便能望见(图7)。但1934年主动拆除了穹顶和中式坡屋顶,原因尚不明,抗战期间一直是以平屋顶的外观示人(图8),后期的坡屋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加盖的,并未按照原始形制,屋架形制简单且凌乱,内部只能供检修时穿行,无法正常使用。
图8 “愈炸愈强”照片中的聚兴诚银行(来源: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4/30/24810418_0.shtml)
从历史营造过程来看,屋顶的修复可以有3种方案:一是保持现状的坡屋顶,简单维修;二是拆除现状坡屋顶,恢复平屋顶;三是拆除现状坡屋顶,恢复始建时期的中式屋顶和西式穹顶。恢复抗战时期的平屋顶似乎最符合与文物公布名称相对应的价值“最高”时期的“状态”。但屋架以下保留的所谓“平屋顶”实际上是原始阁楼层的楼地面,构造做法是在原来的木基层上铺毛板,浇洋灰混凝土,再铺油毛毡、涂柏油,面层为粗砂[3],因为渗漏严重才加盖的简易坡顶。如果恢复平屋顶,还是会面临木结构漏水的老问题,而如果将木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的平屋面以解决防水的话,又改变了原始结构。
经过专家讨论和评审,认为“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仍要以抗战历史价值为主,不建议恢复抗战时期已拆除的穹顶,为了防水及使用功能可以保持坡屋顶外观。最终的屋顶修复策略是:拆除现状简易的坡屋顶;恢复抗战时期仍存在的5层中部房间与女儿墙宝瓶式栏杆;按抗战之前的形制恢复中式坡屋顶,暂不恢复西式穹顶,从而既保护了阁楼层木结构楼地面,保存了抗战时期的价值要素,又部分恢复了原建筑屋顶的形制,提升了艺术价值。
恢复的第5层房间和阁楼,其内部空间由于没有历史图纸和照片,需要重新设计,从而解决内部交通和疏散问题。从老照片可以看到,原建筑坡屋面上开有很多老虎窗(图1),这说明坡顶内部是有采光通风供日常使用的,同时代的“洋房”公馆坡顶开老虎窗是普遍做法。因此,将后期改造的三角形简易桁架(图9)改为门式三角形桁架,恢复老虎窗,让室内空间更开敞,净高满足通行和疏散要求(图10)。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价值评估的变化,未来也可能会再次修复西式穹顶,因此,在设计第5层房间的屋顶结构时,将穹顶的荷载计算在内,为未来预留了再次修复的可能性。
图9 修缮前的屋架形式(来源:作者自摄)
图10 修缮后的屋架形式(来源:作者自摄)
4 基于价值阐释的保护修复策略
在保护近代建筑价值的同时,也要尽可能进行价值阐释与展示。而价值阐释不只是建一个展示厅,而首先是一个系统,一切与价值研究、展示、传播相关工作都是价值阐释的一部分。阐释方法可以运用各种媒介,且阐释的内容应该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所有价值要素。
4.1 保护修复策略
在编制聚兴诚银行旧址保护方案之初,就同步考虑如何进行价值阐释与展示,将价值阐释理念融入建筑保护修复过程之中,并对保护修复提出新的要求。
(1)近代建筑的价值阐释是一个系统。将近代建筑整体看作一座博物馆,同时也是一件展品,让建筑自身说话。通过将各个历史痕迹展示点串联起来,在建筑内外形成一条历史遗迹的参观线路。因此,要尽可能多地保留不同历史时期多元的价值要素,包括沿街入口门廊、斩假石墙面、大厅钢构架、炸毁后修补的砖墙、南侧木楼梯、北侧电梯井、混凝土楼梯、金库、防空洞等。
(2)划出一部分空间用作集中展示厅。无论未来建筑的功能如何变化,始终坚持留出地下一层作为展示厅,集中展现聚兴诚银行历史价值和抗战历史价值,以及建筑自身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对重要房间“原状”保留,并作为原址展示的素材,包括金库、防空洞和密道等。
(3)修复时要预留用于展示的历史痕迹。抗战中被日军炸毁的最北角在两次修复时使用了小砖,能够从砖的尺寸和砌筑方式中找到佐证。因此,在采用钢筋网片混凝土加固墙体时,应避开这部分砖墙,局部揭露出不同时期的砌体,加以展示说明。
4.2 钢构架的保护与展示
聚兴诚银行旧址一层有7组钢结构梁架,根据1946年的整修工程档案,结合钢材上的英文尺寸印记、铆接工艺等,可以佐证这是由基泰工程司设计,洪发利机器营造厂施工的“偷梁换柱”的杰作。梁柱外包“灰板条”,粉刷出Art Deco风格装饰线。这些钢构架既是民国后期高超工程技术的见证,也是当时典型装饰风格的代表。在对钢构件除锈后,出于展示的考虑,将入口处的3组钢构架裸露展示,不再恢复外包装饰(图11),其他4组位于大厅的钢构架则按原装饰恢复(图12),并制作展示牌来阐释其结构和装饰价值。
图11 揭露出来做展示的钢结构梁柱(来源:作者自摄)
图12 恢复装饰的钢结构梁柱(来源:作者自摄)
4.3 电梯的保护与展示
聚兴诚银行的电梯位于建筑西北角,钢筋混凝土楼梯绕电梯而上,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建楼之初,极有可能是重庆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电梯。甚为可惜的是,其电梯设备没能保存下来。勘察发现,电梯间四角有“L型”角铁铆接的铁架,但截面很小,最初认为可能是后期工人拆除电梯搭建临时宿舍时加装的铁架。
在施工中将铁架四周的遮挡全部去除,显露出完整铁架结构,再与建于1925年的天津中国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保留的“奥的斯”电梯相比较(图13),所用的承重铁架形制几乎一致,由此可以判断,该铁架应是新中国成立前电梯的原始构架。虽然机械设备没能保存下来,但铁架本身就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值得为保留它而调整电梯方案。为满足新电梯的承重要求,在保留原来的铁架内部新建承重钢框架,将电梯井改用铁栅栏装饰,让原始的铁架能够被看到和触摸(图14),再添加展示牌来阐释其历史和价值。
图13 天津汇丰银行大楼的老电梯(来源:http://www.sohu.com/a/307351219_170361)
4.4 地下密室的修复与展示
图14 新设计的电梯间与老电梯铁架(来源:作者自摄)
金库历来是银行建筑防护的重中之重,聚兴诚银行地下有一间保存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金库,但铁门已丢失。此外,施工中清理出地下二层防空洞,位于建筑东侧内凹处的室外地坪以下,内部空间不大,当时已考虑土体侧压力影响,外墙设计成排桩挡墙形式,顶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板为水磨石工艺。共有5个出入口,其中3个位于地下一层室内,另有2个出入口往南北两侧经过2条长走廊而直通室外,初步判断应是抗战时期为躲避轰炸而补筑的(图15)。
对金库和防空洞这类略带神秘感的特色空间,其保护修复也要与展示同步考虑。金库与密室的主要问题在于结构病害和墙体渗水,以最小干预为原则,金库仅加固内部的混凝土柱子,密室以防水堵漏为主,室内斑驳的墙体、锈蚀的铁门等均原状保护,让来访者能体验百年历史的厚重与神秘。今后,从解放东路入口进入地下展厅,参观金库后进入防空洞,穿过密道再回到入口广场,形成一条独特的体验线路,讲好遗产故事,并留给参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图15 地下二层密室与密道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5 结束语
近代建筑经历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在历次改造和修复中历史信息是不断叠加的,在价值评估中要充分发掘不同时期的价值,并以动态的视角,根据研究的深入和观念的转变而调整。要将研究工作贯穿于近代建筑的保护工程的始终,所有保护修复措施的制定都要以价值评估为决策依据。在对历史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遗留的痕迹,判断出各部分的建造时间和背景,综合分析和评估不同历史时期叠加的价值内涵变化,凝练出核心价值并作为主要依据,兼顾其他历史时期价值要素的保留,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策略。此外,还要与价值阐释相结合,反过来对保护修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可供展示的价值要素,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痕迹,并通过“点状”的价值点展示,最终形成价值阐释的线路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