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升级

2020-11-24湖北省总工会政策研究室

工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技能

湖北省总工会政策研究室

我省有600多万农民工,占据了1400万职工群体的半壁江山,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限制,较大比例农民工主要从事初级岗位和低端劳动,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来的用工需求。因此,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推动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升级,不仅是农民工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壮大产业工人队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掌握我省加快推进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升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省总工会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武汉、黄石、十堰、孝感等地,通过个案访谈、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展开专题调研。

一、农民工群体基本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水平的增长,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农民工群体较以往发生了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本次调研显示,农民工群体在学历方面,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2.3%,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18.89%,大专/高职文化程度的占比10.14%,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比28.5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42.4%。整体来看,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已有明显提升。以往其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小学、初中水平,而今80后、90后也逐渐加入到农民工行列中来,作为我国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其文化程度有较大提升。

职业发展意识逐渐增强

调研显示,在被问及是否担心自己目前的职业技能会在未来过时,容易被新技术替代时,24.42%的农民工表示非常担心,50.69%的农民工表示比较担心或有点担心,仅24.88%的农民工表示不担心。随着近年来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也逐步成为广大农民工群体认同的价值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具有职业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能够认识到持续性技能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自身职业发展及规划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市民化诉求更加强烈

调研显示,47.31%的农民工希望成为城市居民,并且相信凭借自己努力,可以实现目标;22.76%的农民工希望城市居民不排斥外来人口,但对于是否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没有信心;16.13%的农民工认为短期内没有希望,如果城市生活难以为继,会选择回乡或换地方工作;13.79%的农民工仅是单纯赚钱,对其它方面没有长远考虑。可见赚钱养家已不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唯一追求,他们也希望通过技能的提升、职业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

二、农民工群体职业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整体技能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尽管农民工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较以往有较大提高,但大多数农民工学历水平仍为初高中及以下,整体技能水平也普遍偏低。本次调研数据显示,37.79%的农民工并未接受过任何相关的技能培训,无任何技术等级,25.81%的农民工技术等级为初级,16.13%为中级工,8.76%为高级工,8.29%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比3.23%。农民工群体多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生产一线最脏最累的工作。工作环境和生活现状决定了他们普遍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提升。

就业范围和就业渠道有待拓宽

受文化和技能水平所限,农民工群体中的多数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技能要求低的重体力劳动,而这样的工作往往又反过来限制了他们的技能提升。调查还反映出农民工外出就业渠道比较单一。由于企业招工与农民工求职存在较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民工群体就业难,择业更难。本次调研显示,53%的农民工是朋友或者老乡介绍,15.67%的农民工是通过劳动力市场,11.98%的农民工是通过职业中介机构,15.21%的农民工是通过网络报纸,由政府安置或工会帮助就业的仅占4.15%。狭窄的就业范围和就业渠道,导致很多农民工岗位可能被新技术取代,或者在面临新冠疫情等突发状况时,抗风险能力较低。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主要包括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自身。经调研了解,职业院校主要针对未入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而农民工多半已进入工作岗位,脱岗重新入学就读存在较大障碍;社会培训机构授课方式传统、内容单一,部分课程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到的知识无法快速变现,不能转化为升职或加薪的现利,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很多企业对职工培训不够重视,一些私营、个体单位的职工参加培训比例偏低,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各地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方面提供的财政支持差别较大,部分地区经费落实难,申报程序繁琐,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的全面推进。

用工管理体系有待规范

本次调研显示,还有相当部分农民工没有与单位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仍然时有发生。部分用工单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以劳务派遣形式要求农民工置换身份,委托劳务派遣公司与农民工签订劳务合同,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规避五险一金的缴纳。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相较于城镇户籍的其他劳动者,农民工参保比例仍然偏低。

市民化进程有待提速

调研显示,54.38%的农民工认为其在城市没有归属感,53.92%的农民工认为机会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平,38.71%的农民工认为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维权能力,39.17%的农民工认为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限制较多。历史上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某种程度上成为资源分配的隔离机制,使农民工无法与城市市民平等地享有住房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福利。长此以往,其身份认同感与城市融入感被削弱,城市市民社会和农民工社会的分化愈加明显,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市民社会。

三、加快推进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强化内生动力,夯实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升级的思想基础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在农民工群体中大力营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宣传来自农民工群体的正面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农民工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方式,采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关心关爱农民工的政策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园区、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广大农民工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强化自我意识提升。对农民工宣传灌输“技能改变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要保持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实现“凭技术”上岗。增强农民工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踊跃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切实提高自身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积极适应新时代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要。

激发创业热情。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创业观,激发技能提升内驱动力。利用微信、微博、融媒体等网络平台,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典型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创业故事,引导农民工正确认识培训投资、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的联系,付出一定资金和时间学习专业技能,能够提高自身素质,更能改善自身和家人生活,切实带动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身技能素质的热情。

提升培训实效,构建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升级的素质基础

创新职业培训体系。落实好我省今年推进实施的职业教育赋能提质专项行动,通过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增强参训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制定培训计划,制定与技能水平相适应的薪资制度,以激励农民工积极主动参加技能培训。加强校企融合,打造一批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以传帮带形式强化技能实操培训。大力推广“互联网+培训”模式,搭建面向农民工开放的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助推农民工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注重与就业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后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多安排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市场需求大、实操性强的培训内容,保证农民工接受的培训符合就业市场发展要求。根据各类用工单位的需要和岗位要求,广泛开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定向输出、定岗就业的订单培训,形成“培养、就业”一体培训模式。重点抓好创业培训,结合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需求,广泛开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工自主创业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注重与农民工需求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他们因为自身的文化技能水平、工作环境、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需求,以最大化调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训内容上,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理论知识要少而精的同时,侧重通过现场演示、实地操作等实训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工生产技能。在培训时间上,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工作时间、休息时间上的协调与分配,采取登记空余时间、分批次培训的方式,确保农民工学习效率,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在培训渠道上,要保障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及发布渠道的多样性,使得培训课程信息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渠道被农民工群体获知。

营造社会氛围,筑牢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升级的社会基础

切实保障农民工群体基本社会权益。提高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政协、工会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代表比例,增加其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管理的渠道和机会。规范农民工用工管理,推动有关农民工政策措施的制定、完善和落实,依法维护农民工在劳动、休息休假、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对常住农民工群体的服务供给,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一道分享城市发展红利,进而增强其城市归属感与社会认同感。

切实解决农民工群体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建设,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更好地解决农民工进城落户、住房保障、医疗服务、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险等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现实问题,不断满足农民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持续唱响做实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的“四季歌”,为困难农民工提供困难帮扶慰问,为权益受侵害农民工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实实在在为他们解决困难、提供帮助,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切实营造关爱农民工的社会环境。作为城市社会中的相对弱势群体,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其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给农民工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大力宣传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规政策,大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国家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大力宣传服务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好人好事,开展城镇居民与农民工社区联谊活动,加强联系,消除偏见,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理解、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农民工群体技能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