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僧寺浮屠与湖光山色
2020-11-24图文纪逸夫
图文|纪逸夫
一、热气球上说早安
没来蒲甘之前,对蒲甘这片土地有千万次的设想,我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接触这座千佛之城。神秘的蒲甘,古老的王朝,穿梭在佛塔之间,那古老而陌生的故事会怎样发生。直到这个冬日的清晨,我勇敢地踏上百米高空,赴一场我在热气球上与蒲甘的约定。
远离城市的喧哗和浮躁,静静的感受着这数量巨多、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身心会得到放松,即使你没有宗教信仰,在这里你也会感受到宗教的庄严,那些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仿佛一一呈现在你的眼前。
新生的红日美得震撼,从地面升腾而起的热气球仿佛连接时空的纽带,丰富的天空色彩,给人带来一种绝妙感觉,轻盈飞舞的热气球,整个人好似在梦幻中。
飞翔在百米高空,这也许是快速游览蒲甘的方式,飞过一座座沧桑的佛塔,眼前的蒲甘古老但不再神秘,她的一切都展现在我的面前,仿佛这一刻还是千年的蒲甘王朝,下一秒就被拉回到现实,大大小小的寺庙佛塔遍布蒲甘,千佛之城蒲甘,手指之处必有浮屠。
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迎风而立,伊洛瓦底河贯穿这座古老的城池,空中漫游在异域风情的蒲甘村落,穿梭于佛塔之间,风扬起的沙尘给这座老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斑驳的佛塔里精致的壁画清晰可见,让人恍如回到一千年前的蒲甘王国。
一望无际的蒲甘平原和塔林,沐浴在初升的阳光中,恢弘壮阔而又灵动飘逸,远处随地平线飘动的炊烟,将百千佛塔笼罩,塔身若隐若现,沧桑、遥远而神秘,就像梦幻般的模糊记忆。
散落在平原的上千座寺庙如同一颗颗被遗忘的珠宝,在黎明或黄昏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焕发光芒,尽管诸多庙宇数百年间因疏于维护,备受侵蚀、劫掠和经常性地震的破坏,而且修缮工作也难以令人满意,但这片寺庙林立的平原依然不同凡响,留存着令人过目难忘的遗世美景。
薄雾渐散,阳光又重新倾泻于群塔之身,就像蒲甘王朝厚重灿烂的历史一样。佛塔竟与千年的蒲甘城在时间的年轮上蜿蜒紧紧呼应,成为蒲甘的时光肖像和信仰勋章。我突然觉得,眼前这奇幻的壮美或许就是地球上的唯一,热气球旅行绝对是打开蒲甘最好的方式。
经历沧桑岁月900多年,历史变迁和地震灾害已使蒲甘的昔日辉煌不再,但今天仍保留着的佛塔和佛教遗迹正见证着历史,吸引着人们。
二、世外桃源茵莱湖
与蒲甘一夜大巴之隔的茵莱湖,与缅甸其他地方是另一番景象,烟波浩渺远山如黛的茵莱湖是最能诠释人与自然共栖的世外桃源,一切的生活源于水中,浮于水上,古老时光里的画面日复一日地上演。碧波浮岛蓬生茵莱,在这安静祥和的世界里,风声水声都变得颇具禅意。
茵莱湖给我的感觉,一半是阳春白雪,一半是下里巴人,渔船刚刚驶出小镇伴随着湖边的村民,这里是一片悠然的乡村景色,蓝天白云下踩着单车,小孩子沿着湖堤走向远方,童年的快乐是如此的简单。随着渔船的轰鸣声渐渐的远离村庄,走向茵莱湖的深处。
单脚划船的渔夫是茵莱湖上最迷人的舞蹈家,茵莱湖有着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捕鱼方式。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而耐久,如果需要腾出双手操作渔网,则把桨把夹在腋下,做到行船和捕鱼两不误。
每当经过渔船的身边,船家总会很配合的放慢船速,让我们一睹茵莱湖上那些渔夫的风采。我们问船夫这些渔民一天能抓多少鱼,船夫笑着说多数能抓到几条给自己吃,要真是一无所获,就顺手捞个海草,回去填充水上菜园。
茵莱湖上除了捕鱼的渔民,随处可见打捞水草的船夫,茵莱湖的湖底生长着大量的水草,坐在行驶的渔船中,已经达到了肉眼可见的程度,可见水草真的很多。治理水草更多的是用于再回收利用,还能换取一定的报酬。
渔船渐渐的离开了小镇子,此时此刻的茵莱湖已经变得湛蓝荡漾,与蓝天相互辉映,滋养着水上菜园,哺育着湖民。茵莱湖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一派宁静恬适。
生活在水乡泽国中的茵达族人,将湖上漂浮的水草、浮萍、藤蔓植物等聚集起来,覆盖上湖泥,造成新的人工浮岛。他们把四根高脚木桩的房屋建在湖畔或岛边的浅水中,形成了一个个水上村落。
茵莱湖的居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如同印度的恒河,茵莱湖人同样把它视作神灵般,喝着茵莱湖的水,就连洗衣洗澡都是在茵莱湖中,如果你乘船经过这里,看到有人赤裸着身体在水中,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渔船穿过一道又一道蜿蜒的丛林,茵黛村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地,趁着阳光还未落下,去古老的佛塔群中寻找信仰的力量。
掩映在塔林和树丛里的小村落,沧桑的佛塔散落在民居中,有时从这个塔穿出去,居然是当地村民的小庭院,这种生活才是世外桃源吧。残破的佛塔,郁葱的树木,折射的阳光,如果可以住一晚,应该是很美哉的事情。
船在达达的马达声中猛然加速,凉风吹得人格外舒爽,连太阳当头都不觉得热了。在缅甸接连几天都是40℃的高温,终于在茵莱湖赶上了一次下雨,可谓是此行最舒服的一天。阵阵晚风吹动着波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让一切喧嚣走远,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有一群向西归鸟,谁画出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
茵莱湖的美,不止于碧湖蓝天,朝雾晚霞。当地人依湖而生,从住宅、学校到寺庙……傍晚时分可以看到码头上等船的村民,也有在湖畔中勤劳捕鱼的渔民,茵莱湖如此的美妙,却又如此的贴近生活,早已厌倦了那些传统的旅游区,在茵莱湖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湖水的清凉和两岸村庄的人间烟火。
三、马哈伽钠扬僧院
僧院位于阿玛拉普拉古城区域,是缅甸最为重要的佛学院。虽然是著名的佛学院,但这里出名并不是因为伟岸的建筑和传奇的佛教故事,而是因为壮观的上千名僧人排队用餐的场景。
每天清晨这里准时上演着数千名僧人排队吃饭的场景,这绝不是什么景点的表演形式。上千僧侣整齐的排成两排,托钵赤脚,目光保持在前方三英尺,不可左顾右盼,手臂静静包裹在袈裟内,静默有序的缓缓向前移动。
在我看来如果每天吃饭都会被这么多人盯着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场面宏大却又安静有序,耳旁传来晨祷的咏颂声,梵音忽轻忽重地在空中回荡。
在院堂内,当地的信徒开始给他们分发食物,僧人托钵接受食物和进食的时候才可以露出右臂,然后走到餐厅或者回宿舍进食。
用过餐后,僧人就三三五五的返回住处,或独自往返于楼宇之中,他们小小的身影,无忧的笑容,给我留下了难忘记忆。虽然这个僧院成立的时间很短,但却拥有缅甸最多的僧人,从乳臭未干的小沙弥到65岁的大主持。尤其是那一张张还带着稚气的小脸庞,纯真的笑意多少让人生出一种微微的疼爱,这还是一个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啊。
看久了国内寺院那浓厚的朱砂色,突然看到马哈伽钠扬僧院满眼都是绿色的小清新,突然有些觉得不适应,毕竟觉得佛教圣地应该是庄重且深沉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路上的原因。接受着新鲜的事物,打破根深蒂固先入为主的思想,就像那句话:不出去看看,你的世界就只有这么大。
在路边看到大大小小的水罐,里面盛着清澈甘甜的饮用水,罐子上还备有一个小水瓢。放水罐的架子风格各异,有的只是几根木条搭成的简陋架子,有的则很讲究,看上去像一个微缩的小阁楼,在市内公共汽车站,或在公园、佛塔等场所,总放有盛满清水的水罐和水杯,供过路人饮用。
四、乌本桥的落日
在缅甸的日子总是很悠闲,似乎每一天都是在等待日出或是日落,在曼德勒的乌本桥邂逅一场浪漫的日落。乌本桥被缅甸人称为“爱情桥”,不少的当地人认为相恋的两人到此虔诚祈祷,爱情能够更加长久。长长的木桥,穿梭的人流,天色渐渐发红暗淡下去,看着僧人的袈裟被夕阳染红,那种宁静,让人沉醉。
乌本桥的历史不过百年,但这纯木质的结构矗立在水中,经历了百年的风吹雨打,依旧挺拔的屹立在东塔曼湖上,见证曼德勒每一个如诗如画般的日落。“爱情”是人们赋予它的象征,大概是人们也希望爱情像这座桥一样坚不可摧吧。
最美的地方永远都逃不过摄影爱好者的踪影,游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乌本桥的坚韧,摄影师用镜头记录每一个美好的瞬间,都是热爱生活的一群人,只不过都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罢了。
一叶轻舟一位渔翁,在日落时分最美好的时刻,向天空中用力的挥洒出渔网,在我看来乌本桥不仅有美到极致的晚霞,还有最生活的曼德勒,渔夫捕鱼、听马蹄声响、看暮归的牛羊和正在劳作的村民,美景总与生活的气息相伴。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桥和人流都变成了剪影。看着涟漪被桥墩隔断,看着夕阳被水波震碎,看着村民和僧侣们来来回回穿梭于黑色的柚木桥,穿桔色长袍的僧侣,远方划来的小船,这一切以天边橙红紫变幻的晚霞为背景,有一种庄严又梦幻的感觉。
长长的乌本桥静静地守候在东塔曼湖上,很快湖水镶上了一层橘黄色,红色的残阳慢慢的溜进了地平线,太阳慢慢的落下,美好的瞬间虽然短暂,整个湖面成了金黄色。
骄阳落下的那一刻,仿佛世界又恢复了平静,仿佛一切都在告别,游人告别了乌本桥,大雁排成一字不知要飞向何方,留下来的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的人民,等待他们的是一场又一场游人眼中浪漫的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