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社会工作介入养老的路径分析

2020-11-24刘鸿宇邓琼飞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0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养老

文/刘鸿宇 邓琼飞

一、“互联网+”养老的未来展望

“互联网+”养老服务是一种创新管理与运行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把现代科技与家庭生活设施进行衔接,有机整合了居家养老服务所需的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功能,极大提高了现有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利用率[1]。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慧养老的模式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例如在老年人高强度护理、健康数据监测与分析、远程医疗救治和心理慰藉等方面。其中“互联网+物联网”是通过互联网、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泛在连接,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近年来,德国团队开发了一项名为:环境辅助生活系统(ALL)的智能系统,即使用“互联网+物联网”,使得家中的各类生活设备发生关联,在一个具有扩展性的智能技术平台上实现智能连通,对居家老人的身体状态和生活环境进行分析,并且如果发生特殊情况会立即做出判断并进行反应。

日本在助老机器人研发这一领域起步较早,现在有了一些成果,可以为我们以后的助老器械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比如:日本养老院广泛使用的生活类机器人能够对人的触摸和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当病人抚摸它或跟它交谈时,它可以转头与病人亲密互动,在养老院中,它可以与病人谈话、晚间监控老年人在走廊过道内的活动以及监测老年人的日常身体状况。另外,日本的外骨骼辅助机械也被很好的应用于养老中,主要使用对象有两个:一个是护理人员,外骨骼辅助机械对佩戴者身上的生物电信号会做出反应,可在护工弯腰或做抬起动作时提供支撑和帮助;另一个是老年人本身,在老年人身体衰老弱化后,辅助老年人进行一些日常活动,甚至在危险发生时可以对老年人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日本筑波大学设计的“机器外套”已经被广泛使用,它专门帮助肌肉萎缩、行动障碍的老年人活动,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我国目前也在积极推广“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其设想是病人带上VR 设备以及辅助设备,就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去看医生。医生不必在老人身边,通过远程医疗设备,就可以隔空为老人诊断,远程触摸老人,给老人进行治疗。虽然目前该技术还只是主要应用于心理辅助治疗,通过特殊场景的设置给老年人带来心理的慰藉,但日后的发展空间巨大。

二、“互联网+”养老的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会与现在的养老模式大有不同,“互联网+”养老是智能养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以老年人各种需求为导向,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他们提供智能、主动、安全、友好、自主、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生活服务,其还能够继续发挥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和余热,使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从而使老年人物质、精神两方面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互联网+”背景下的所有养老服务都是根据每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活动障碍设计和提供,对应着健康—半失能—失能—临终关怀各个生命阶段的服务,将有效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我国养老服务的总投入。

三、“互联网+”养老中社工介入的优势发掘

当前,我国政府确立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针。但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居家养老设施、人才、资金等资源无法高效地进行整合共享、居家养老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规模、居家养老传统低效模式较为固化等障碍,这些养老产业转型中的发展问题也使得老年群体在养老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会越发明显。

智慧养老的发展必将需要专门负责的团队和专业性的老年服务人员。一方面,智慧养老的技术、设备和平台的升级和维护需要高新技术人员来保障,另一方面,平台的运转和督导服务也需要专业的管理、服务人员来实现。同时,智慧养老的发展也必将需要更多复合性、多样性的养老人才,比如既懂医疗护理、心理辅导等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接近老人、了解他们真实需求的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一)医疗条件缺位的补足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在大多数的家庭中出现一对夫妻赡养4 位老人的情况,但伴随城市化的进程,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的紧急救助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科技可以对老人实时监控,当紧急情况发生时第一时间发出警报,以便进行快速应急处理。目前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功能,对老年人的日常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老年人提供精确及时的服务。不过虽然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向应急反应部门反馈信息,但一个社区中或一定服务范围内的在编工作人员数量上有限,若社工机构及时进行人员补充,将有助于紧急救助措施的完善,并且专业机构的社工可以连接相关社会资源,使得资源渠道更加广阔[2]。

(二)日常帮扶缺位的补足

目前我国的养老帮扶大部分由社区承接,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也更多地参与到老年人的日常帮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其一,司法帮扶。老年人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的房产纠纷、财产分割以及邻里纠纷等问题。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老年人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社会团体或社工机构的专业化介入可以根据其需要给予其足够的帮助;其二,生活设施维修。由于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遇到水电等设施故障时,其通常难以独立解决,社工机构可为其提供及时的服务;其三,异地居住的老年人常常会遇到社会融入困难的问题。在缺乏外部帮助的情况下,独居老人难以独立解决这部分问题。此时社会工作者因为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帮助。由于编制的限制,基层行政单位难以为老年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而社工机构在这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服务基础,可以提供更为完善的养老服务。

(三)心理慰藉缺位的补足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为缺乏子女的陪伴而感到非常孤单,尤其是独居老人的生活普遍更为枯燥,其内心往往会产生孤寂感。但我国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却缺乏足够的关注。为此,可以利用智慧养老技术培养老年人群体间的互助交流氛围,使出行不便的老年人通过视频等方式与他人沟通。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通过网络平台组织文娱交友活动,促进老年人的沟通交流,定时向老人们送去关怀。例如,组织刚退休不久的有独立社交能力的低龄老年人进行基础的护理照料培训,使其加入到养老服务中来,与高龄老年人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彼此照顾的同时也是对此类刚刚脱离工作岗位后存在不适心态的人群的一种有效缓解。社会工作者在了解每一位老人的心理和身体情况后,进行专门辅导、划分功能小组、组织特色活动,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活动组织和管理的功能,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智慧养老智能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线上、线下服务,而专业社工利用专业方法和力量,链接资源,弥补了传统养老的缺陷,帮助老年人解决身边问题,减轻心理负担,让老人得以发挥余热,展现经验、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四)资金管理缺位的补足

国外智慧养老起步较早,研究相对透彻,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其多重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比较成熟完善,该制度既负责患病老人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也能顾及老年人出院后长期的护理过程,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医,避免后顾之忧。为此,在养老法规政策健全、保障制度完善的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到国外对老年人群体资金管理方面的重视。老年群体的金融能力较差,更易受到金融市场的伤害,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年群体实现老年群体在金融信息上获得平等的机会,金融机构的社会工作者甚至还可以对老年投资者进行金融方面的特殊服务[3]。这是因为一般的社工可能缺乏财务投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作为从事财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和理性,从而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可能的帮助,促进服务对象获得更多金融福祉。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向老年群体传授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操作技术,帮助他们增加盈利或减少亏损,这是比较关键也是比较实际的服务。

四、结语

由于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数量不足,在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高龄空巢”问题。培养社会工作者的增长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量。同时,社会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欠缺也是一大问题,一线工作者多是非专业人员,包括社区兼职人员、居民志愿者和日间照料岗位人员等,其年龄大、再加上薪酬待遇低,导致人员流失率和工作流动性居高不下。在新形势下,智慧养老服务对社工的要求较高,需要有线上线下双重工作的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快速接受能力。这些都制约了智慧养老服务的进展,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养老
青春社工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