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需求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
2020-11-24何柳
文/何柳
知识经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校阶段必须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并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搜集查找所需要的资料,这一技能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高校所储备的丰富信息资源能够快速满足各类人才的需要,而先进的设备也是大学生在培养信息素养过程中必备的条件。对于高校大学图书馆而言,必须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的训练,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具备信息理念与取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大学生有必要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高校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所谓的信息手段不仅包括信息搜索,更是一个综合概念,学术界称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在进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理念与信心,就是信息意识。具备信息意识的人在进行信息识别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灵敏果断,充满想象力,思维维度较广。通过信息能力去辨识,搜寻,并且将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就是信息能力的主要内容。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遵循相应的伦理规范要求,并且遵循法律底线,确保信息源的真实规范,意味着具备一定的信息伦理道德。
二、高校信息素养现状与原因
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并不会合理利用电子资源,而且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提到搜索只能想到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信息查找。经整合,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一)学生轻视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重视专业方面的学习,而高校信息素养的教育课程,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较少。同时,考查课形式影响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使其基本不会被列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因此,导致大学生并没有在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参与相应的课程讲座等也保持较为敷衍的态度,除此之外,此课程未能设计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即使学习了课程也没有相应的考查机制,无法体现学习成果。
(二)学校管理不完善
在进行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很难为图书馆配备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信息时代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高校而言并没有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很多高校在进行图书馆管理时,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纸质资料管理模式,不重视电子资源的管理。图书馆管理水平跟不上新资源平台的引进水平,一味地进行整理、搜集与借还,限制了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度。为了能在有效时间内掌握较强的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必须配备能够利用网络通信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时,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且单一,没有充分地利用新媒体资源。学习过程中,学生脱离课程没有参与进来,因此,教学效果较差。并且未能与专业课程相连接,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只有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并且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相结合,才能够保持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保持相应的学习热情。
(三)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明显
在新媒体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借助电脑和手机等多种渠道接收外界信息,信息来源渠道不断多样化,对图书馆等传统信息渠道的依赖性不断减弱,只有在查找一些专业信息时,才会以图书馆为信息选择渠道。在这种情形下,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削弱,尤其是对于一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原本就较为落后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仅有的电脑和信息馆藏资源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信息化需求,使得学生对信息资源查找和学习失去信心,更多的学生不得不基于新媒体途径选取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四)信息课程构建不完善
信息课程构建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信息课程通常属于公共课程,并且大多数专业都是将其作为选修课,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信息课程选择方面不够重视。而图书馆作为教学服务机构,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信息课程教育的基本条件,无法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图书馆与信息课程教学结合程度不足,造成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侧重理论方面,在实践方面的构建严重不足。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性,对信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日常学习中不重视信息课程的学习,仅依托学校开设的基本课程进行学习,无法满足信息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五)图书馆自身建设水平不足
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就目前来说,多数高校在数据资源建设和计算机设备硬件投入方面还存在不足,图书馆管理人员是以图书资源管理工作为主要内容,在其自身信息素养水平较为有限的情形下,使得图书馆无法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应有的支撑。提升图书馆自身建设水平,才能够真正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和学习模式变革奠定应有的基础。
三、信息素养课程建设建议与学习模式探析
(一)建立学习目标
任何课程在进行创设的过程中都需要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因为在大学阶段,每位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创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层次的手段提升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将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教学,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只需掌握初级教学中最基本的图书馆知识。例如对图书馆内位置分布和相应规则的了解,借阅期限和借还书制度的掌握等。对于大二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了相应的基础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大范围查找,需要掌握更高一级的信息能力。中级教学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这一类学生的特质来满足学生要求,讲述相应的数据库检索方法。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此时学生的专业知识已经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程度,因此,要使用大面积的信息查找方式,挖掘自己专业领域的特殊研究方法,掌握数据来源。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能够针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特点,满足其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达到课程设置的良好学习效果。
(二)结合专业课程
除了年级的区分之外,更容易在专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分类。为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学生必须做好培养综合素质的铺垫。图书馆资源是向学生普及信息知识的基础,支持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很多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来说明自己研究的课题,因此,在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和搜索时,必须搜索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专业文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的技能和查找方法。如果能够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与专业挂钩,就能够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兴趣水平大幅提升。这种课程设置需要图书馆的负责人员与各个院系学科的老师互相沟通。这样,此类课程融入专业课的学习才能做好协调安排,为每一专业的学生做好信息资源的辅助[2]。
(三)创新教学模式
每一位大学生都经历过新生入馆教育,学校为其进行了相应的专题讲座,学生最后却只能掌握简单的文献搜索等传统的信息使用能力。这些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存在时间久,被普遍采用,却未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由于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是单向面授课程,无法与学生达到互动,也没有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在后期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课程模式的设置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平台,开展慕课、云班课、翻转课堂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利用各种电子高科技辅助教学。
(四)关注专业教师
图书馆在进行招聘时重视高素质,掌握丰富信息资源的人才,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将信息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更好地结合。学校应该为图书馆配备更加专业的高素质人员,或者培训员工,使其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网络资源,对各学科的专业进行相应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后期进行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顺利,保障学生和教师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提升教学效果和信息能力。
(五)提升硬件设施
图书馆设施的建设是满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发展的前提,强化数字化资源建设,能够更好地更新馆藏资料,提高藏书质量,跟上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因此,要保证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备,并创设良好的数据库和多媒体文件等,保证课程创设前期图书馆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多元化信息资源[4]。
四、结语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应该正视自己的使命,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培养学习型人才。信息资源素养作为基本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快速有效地利用资源的保证。素养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摇篮,因此,图书馆要重视此类课程的建设,并为其创建良好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