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索
2020-11-24李天予
李天予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223000)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理念,要求高校健全资助育人制度,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教育教学发展的全过程。十九大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正确认识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但目前高校在贯彻落实资助育人制度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要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加大审核力度,从而实现精准资助,科学扶贫。
一、简析立德树人理念与资助育人工作
(一)简析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是指树立德业,坚持德育为先,要通过脚踏实地、服务人民等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激励人;树人是指培养人才,坚持以人为本,要通过学会助人、学会自省等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发展人。新时期立德树人是指要严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四个意识”,全方位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不断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简析资助育人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在新形势下严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资助贫困学生实现教育公平已成为新时期思政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理念,通过经济资助和社会帮扶,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问题相结合,将育人的理念贯穿到资助育人的全过程,可以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二、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受教育权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我国高校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建设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肩负着创新、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影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2]。高校严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升资助育人的成效,可以帮助这类贫困学生解决求学路上的最大阻拦,外加学校辅助适当的心理教育,可以有效改善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树立自信,从而满足其成长需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发展。
(二)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理念,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通过不同专业课程的设置、针对受助学生的特性给出适当的指导,制定符合受助学生发展特色的教育课程,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培养人、教育人,用正确的思想方针政策引导人,外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素养,从而能不断为国家、为社会培育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能够明辨是非、积极向上,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推动高校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
(三)有利于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社会公平的本质是指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对于高校来说,实现教育公平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各类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随着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和制度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作为贫困家庭的学生理应享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高校需要客观认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重点关注此类学生的内在心理特点,解决其在全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限制,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加平等的成长机会,使其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党的领导,明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目前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资金成本的投入,贫困生的资助名额、金额比例和覆盖面积大幅度增长。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申报,部分学生为了获取该笔资金,诚信意识淡薄,会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来顶替原本贫困学生的名额,以此来获得无偿资助,这种行为会增加学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妨碍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部分学生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资助育人工作是指通过资助行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但部分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出现违反助学贷款合同规定,逾期不还款或者拒绝还款等行为,既影响学生的个人诚信,还会影响高校的授信额度。无偿资助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滋生受助者的懒惰心理,高校缺乏对受助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动态等方面的掌握和教育,使得受助学生不能明确各类奖学金、助学金设置的目的是党和国家对于优秀青年的无偿资助和亲切关怀,不知道努力完成学业,丰富自身的学识和技能,缺乏未来投身于祖国建设、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
(三)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尚不完善,没有深度融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下影响资助育人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校贫困生推选存在一定的弊端,过于关注调查表的填写,忽视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存在偏听偏信、走后门等情况,很容易忽视真正贫困学生的需求,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资助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二级学院教师配置较少,一般是由辅导员担任此类工作,但由于本级学生数量多、情况复杂,辅导员一人很难实现多方面关心贫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要,影响资助育人政策的实施;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部分贫困学生出身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很容易出现自卑的现象,若教师忽视对贫困学生的引导与沟通,心理部门存在宣传不到位,工作不彻底等现象,就很容易导致其出现不良行为甚至是恶劣品质的产生,严重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实现[3]。
四、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索
(一)积极贯彻党的领导,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制度,高校领导要认真学习、研究并且落实党委的有关决议,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以立德树人理念为载体,不断完善资助育人机制。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贫困生档案数据库,实地考察追踪学生个人档案的真实性;要求心理部门、就业指导部、辅导员等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采用专业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实现全程跟踪和服务,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视资助育人教师团队的建设
高校资助育人教师团队的队伍建设是确保高校管理、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建立专门的资助工作制度,使教师、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合理划分工作范围,完善基层队伍建设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定期组织各资助育人部门教师的合作交流,根据不同教师的发现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受助学生的政策[4]。坚持以贫困生为主体,通过开展专题座谈会、实时跟踪联系贫困生等渠道来明确贫困生的发展需求,辅导员在专心抓资助育人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坚定不移地落实“四个自信”,重视人文关怀和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不断为社会培养优秀青年。
(三)深化立德树人理念,纠正受助学生心态
德行塑造是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定期举办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受助学生的参与热情,凝聚人心,树立其自信;重视变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精神文化需求,适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深入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其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其敢于担当;重视受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改变传统单一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明确每名学生在思想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标准方面的差异性,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对学生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可以通过邀请受助学生在校进行演讲或者参加公益项目活动等形式,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断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五、总结
资助育人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教育策略。通过重视资助育人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贯彻党的领导,完善资助育人机制,深化立德树人理念,端正受助学生心态,给予受助学生物质、精神帮助,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完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从而促进受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