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2020-11-24尹清付琪
尹清,付琪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是加快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利用职教二十条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撑优势、产业发展优势以及市场机遇优势,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抓手,聚力赋能,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专业创新、特色、内涵发展,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既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工学结合的关键途径。
基于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创新发展,一方面对于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力度、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推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能极大程度上提升就业与创新创业双轨导向下具有较强专业技能、较高职业能力、较好职业素质和良好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根本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人才高效配置、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企业提质增效,实现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新形势、新阶段下高职院校高效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新的范式。
二、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速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加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增速明显,形成了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校为引领,通过企业主导、学校主导以及校企共建等多元主体合作方式,采用企业化管理与市场化运作机制,建成了一批实训装备水平先进、建设规模适度、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管理方式各具特色、实践教学功能与生产功能并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提升社会生产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对其他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但是从大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上看,仍然不容乐观。目前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界定、类型特征、现状分析、功能定位、建设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基础理论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多业联动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思路与内容过于系统、宽泛和类同,缺乏专业指向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同时有关基地建设成效与评价体系的研究甚少,评价方法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而实践应用方面,大多高职院校还存在建设规模过大、设备利用率低;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责、权、利不明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完善;实践教学与生产功能发挥不当;社会服务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良性发展。
三、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主要路径
(一)构建校企共建共生共享共赢生态系统,积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构建校企共建共生共享共赢生态系统,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宽校企合作路径,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力度。一方面,校企双方围绕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全面实施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遵循“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校企共赢”为目标,通过“引厂入校”“引校进厂”“前店后校”等模式,加强与物流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1]。将学院场地、设备、技术和师生人力资源转化为企业生产要素,将企业生产项目、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转化为学院实践教学活动和专业课程建设资源,有效促进校企资源要素相互转化,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价值共享融合发展的同时,提升协同育人水平,深化产教融合力度。
(二)校企共建模式下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运行与评价机制建设
建立校企联合体,校企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办法;共同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共同制定认知实训、项目实训、模块实训、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并按计划校企分工完成相应的教学、实践和生产任务,从而全方位、多维度健全基于全职教周期的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推动校企共同打造信息互通、文化互融、人员互聘、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教学促进生产、生产拉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产学研同步发展机制,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
全面形成科学、规范,融自我诊断、评价、反馈和改进功能于一体的基地建设与运行诊断改进机制,并建立基地实施运行过程的“管理大数据”,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治理,由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治理,由基于经验的管理转向基于大数据的科学治理,从而建立健全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质量保证体系[2]。
(三)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推进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同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具备较强组织协调和团队管理能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专家担任技能大师,实施技能大师带头人建设工程。选聘具备良好师德师风,有较强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及良好团队协作精神,能够承担技能大师工作室职责任务,技能高超、业务精湛的企业技术骨干和专职教师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组成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团队[3]。
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多年来在行业积累的深厚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实训环境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进行统筹规划与具体实施。同时,发挥工作室传、帮、带作用,物流技能大师全程、深度参与高水平、强技能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制定骨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发展计划,采用学历提升、岗前培训、国内培训、国外研修、企业实践、网络培训、继续教育、教学大赛“八位一体”教师培养机制,同时指导骨干教师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相关物流项目研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骨干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适应能力,积极开拓其专业视野与格局,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促进其双师素质水平提升和职业可持续发展。
(四)以1+X 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1+X 证书制度首批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充分结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面向社会、企业、高职院校等开展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
探索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机制,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互融,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与转换,为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校企牵头成立联合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项目合作,强化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功能,积极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过教育反哺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