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探究
2020-11-24续永红
续永红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 广东 佛山 528000)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语文的古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去为学生们多多拓展关于古诗中的文化常识。
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中华文化浩如烟渺,博大精深,学生们很难去掌握,有时还会对教师上课渗透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到厌倦。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古诗词的相关知识,才能够主动地去预习教师课堂上将要讲到的古诗词,在课堂上积极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记得教完《关雎》,很多同学都背得不理想,尤其是“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他们总是先后不分,混淆到一堆。此时适逢《经典咏流传》第九期仇海平演唱了《关雎》,第二天我便在班上教大家唱,前后三遍,同学们便牢牢记住了整首诗歌。后来第十期金志文演唱的《关关雎鸠》,歌词有较大改动,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同学们没想到同一首诗歌可以谱成不同的版本演唱,这一发现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音乐的熏陶下,在极短的时间内,同学们便通过《经典咏流传》学会了《山居秋暝》《使至塞上》《亭亭山上松》《观沧海》等初中生必考古诗词。更有部分同学还找到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剪梅》《月满西楼》等诗词的音乐版,通过学唱歌曲,这些诗歌同学们立即就能朗朗上口并倒背如流。可见《经典咏流传》把同学们内心潜藏的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出来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传统文化也便水到渠成。
2.诗歌的基础知识要和传统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诗歌的基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教学,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去掌握教师上课所讲解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不去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那么学生们势必会对古诗词的学习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摒弃诗句的讲解与教学,而只去为学生们讲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那么没有根据的讲解很难使学生们去信服,而且没有相关的语境,学生们也很难去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在古诗文教学中,既传授文言知识,又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的古诗词《观沧海》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用白话文为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才开始为学生们讲解这首诗中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地方,这是一首抒情诗,其中的“观”字统领全篇,“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对这首诗的景物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描写。疏通诗意后,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向曹操学习,因为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忠君、爱民、爱才、惜才。通过将诗歌的讲解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3.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地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积极开展活动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与手段。教师单纯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太过单一,而且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们失去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教授与学习。而且,即使学生们能够掌握教师上课讲解的知识,如果不经过活动的实践,也很难去灵活运用。所以,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们开展一些活动,增加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七年级上册《论语》时,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教导我们做人要保持谦虚,要多向他人请教,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将这一美德落实到实际行动去中,我利用一节语文课的时间举办了一个名为“你我争做谦虚人”的主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分别发表意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谦虚的人,然后,每一位同学都要从其他的同学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且讲出来。
在诗歌教学中,我引进了《经典咏流传》,从此语文课堂便多了歌声和笑声,同学们或唱活跳或背或竞赛,形式多洋,不拘一格,但大家却无比享受。由此引发的诗词接龙、背诵PK、你背我唱等活动也让同学们乐在其中。
结语
学生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与国家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艰巨使命,所以,教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渗透中华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