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2020-11-24杜松石
杜松石
人的发展在消费社会中面临着新的复杂情况。一方面,消费社会的到来,对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消费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其二,消费社会的到来有利于人的能力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人潜力的发挥;其三,消费社会的到来有利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既打破了以往社会交往的单一模式,使交往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也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但是,消费社会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人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悖论——生命存在悖论、个性存在悖论和身份存在悖论等。这些悖论阻碍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妨碍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挥,也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着消极影响。从中国现实语境来看,如何更自觉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对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不仅丰富、发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且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为人的塑造、人的培养、人的教育和人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价值依据、指导方针和方法原则。在此意义上,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对消费社会语境中人的发展问题进行方法论考察,才能正确把握研究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方式,进而对这一课题的后续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一、人的存在问题:把握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前提
消费社会的到来,给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境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的全面失效。这是因为,消费社会与生产社会一样,从本质上看依旧从属于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依旧受到资本逻辑的主导。无论是消费社会的产生,还是其最终确立,都是资本逻辑发挥作用的结果。①资本逻辑不仅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出现,而且还从总体上塑造了消费社会。简言之,资本逻辑始终主导着消费社会的发展。一方面,资本逻辑正是通过改变生产方式(福特制和后福特)、消费方式(大众消费和超前消费)和中介方式(现代媒介技术系统),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出现;另一方面,资本逻辑通过将消费(广义上的消费)构建为引领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了对消费社会的全面掌控。由此出发,研究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时,仍要从马克思构成人的发展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出发来进行把握。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中,人的存在问题和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从构成人的发展的前提来看,现实的个人存在始终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与其他哲学家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来理解人的发展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将现实的个人存在确定为人的发展的前提。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存在及活动出发,人才能够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才能体现出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存在是构建人的发展理论的前提,因为只有现实的个人存在才能引出现实的实践活动,而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历史才得以不断发展,人的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础和途径。
从构成人的发展的基础来看,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直接相关。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生产力发展始终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因为“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个人从这个基础出发的实际发展是对这一发展的限制的不断消灭”。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页。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恰恰是由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生产劳动所推动的。如果没有生产劳动,那么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而生产劳动,作为对象化的活动,正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从构成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来看,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指的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的发展内容和方向。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人的存在是分析人的本质的前提。首先,马克思确立了人的基本存在(人的自然存在),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人的本质即物质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其次,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存在和个性存在中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再次,马克思还从人的类存在中揭示了人的类本质(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总之,马克思从人的存在入手,揭示了人的本质的主要内容,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从事生产劳动并进而能动地表现自身个性的人。另外,也正是在人的存在的基础性作用下,人的发展又具体地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活动及能力、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个性的发展。
从构成人的发展的目标来看,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具有内在关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终身追求的价值目标。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通过变革不合理的存在方式,使得人的活动超越人的生存需要,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人充分展现自我对象化存在、提升自我对象化存在和实现自我对象存在的方式和途径。也就是说,只有在改变人类自身不合理的存在方式,即变革不合理的自然对象化存在、社会对象化存在和自我对象化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存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异化逻辑与资本逻辑:把握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的理论逻辑
综观各种消费社会研究理论,在探讨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时,大多是从异化逻辑出发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从人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出发,预先设定出人的三重存在:未被异化的本真存在、异化的非本真存在和扬弃异化后恢复的本真存在,指出消费社会中人的存在都是异化的非本真存在。以此出发,对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的分析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人类主体性批判上,而未能对身处消费社会中具体个人之发展进行探讨。换句话说,这样的研究只是抽象地把握现实,从人的类主体性出发进行批判,而未分析造成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他们过多地赋予了“人的本质”以革命性意义,并企图通过本能革命和美学革命①本能革命和美学革命,都是由马尔库塞提出的解决消费社会中人的异化困境的主要途径。本能革命,是指通过释放爱欲本能来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超越。美学革命,则是指通过真正的审美活动,超越大众文化,召唤出人们对解放形象的想象,进而实现人的解放。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做法无疑是幼稚的幻想。这也决定了其不可能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从马克思分析人的发展问题的主导逻辑出发,才能对这一问题进行准确把握。马克思在考察人的发展问题时,具有双重逻辑:异化逻辑和资本逻辑。这两种逻辑一直贯穿在马克思的思考当中,呈现出一隐一显交替上升的趋势,并且最终资本逻辑确立了主导地位。通过异化逻辑,马克思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实然非本真存在偏离应然本真存在的现实发展过程。异化逻辑最终指向的应然,更多地带有价值判断的色彩。资本逻辑就是“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它以一种必然如此的方式贯穿于资本的发展过程之中,并通过一系列环节及其相互作用而具体体现。由于资本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因而资本逻辑说到底就是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②丰子义:《深化对社会横向发展规律的研究》,《哲学研究》2011年第11期,第5页。资本逻辑更多指向的是实然,从性质上来看属于事实判断。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二重逻辑表现如下。在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的早期著作中,马克思主要从异化逻辑出发来谈论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指出,正是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而人的解放就是扬弃异化劳动,消灭私有财产。此时,异化逻辑是马克思思考人的发展问题的显性主导逻辑。虽然异化逻辑占主导,但这并非意味着资本逻辑不存在,只是资本逻辑处于隐性的萌芽状态。此时,马克思已经确认了资本逻辑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即“获得自由的、本身自为地构成的工业和获得自由的资本,是劳动的必然发展。工业对它的对立面的支配立即表现在作为一种真正工业的农业的生产上,而过去农业是把主要工作交给土地和耕种这块土地的奴隶去做的。随着奴隶转化为自由工人即雇佣工人,地主本身便实际上转化为工厂主、资本家……”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8页。也就是说,虽然在马克思当时的文本中,对异化逻辑是分析人的发展问题的主导逻辑,但是资本逻辑已经开始显现,并且与异化逻辑一起发挥作用。
到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的中期著作中,马克思开始意识到以异化逻辑为主导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局限性,即“哲学家们在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阐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作是‘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述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普通个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并且以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0页。由此出发,马克思开始从现实的个人和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具体情况出发来考察人的发展。他指出,“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页。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这种外部强制力量正是由分工所导致的,即“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页。也就是说,马克思已经初步意识到要从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出发来考察人的发展,但是他却并未直接找到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背后的资本逻辑,而只是从实证的角度即分工出发来进行分析。至此,资本逻辑虽然由隐变显,但是并未真正出场。直到《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的完成,资本逻辑的主导地位才正式确立。同时,从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描述中也可看出,他遵从的是异化逻辑的叙事方式。此时马克思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考察仍遵循着双重逻辑,只不过资本逻辑的主导地位已经开始凸显出来了。
在以《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为代表的后期著作中,马克思正式确立了资本逻辑的主导地位,即从资本逻辑出发来考察人的发展问题。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层层分析,马克思不仅发现了人的功能的商品化,而且揭示了商品关系的非人化和正在非人化的性质,从而合理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并最终体现为资本的物化关系(资本逻辑)。也就是说,马克思终于找到了决定人的发展的主导逻辑,即资本逻辑。一方面,马克思将人的发展置于资本主义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探讨了人的个性、社会关系、活动及能力等问题,指出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扩展了人的活动范围,提高了人的能力,完善了人的个性等,同时也看到了资本逻辑带给人的异化,如人际关系货币化、人的发展工具化和片面化等。另一方面,马克思还将人的发展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宏大视野中,按照人的不同发展状况将社会划分为三大形态,即人的依赖性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尤其是在分析第一社会形态向第二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强调了资本逻辑的主导作用。他指出,“这种联系(物的联系)是各个人的产物。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属于个人发展的一定阶段。这种联系借以同个人相对立而存在的异己性和独立性只是证明,个人还处于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中,而不是从这种条件出发去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这些思想阐述并不表明异化逻辑的消失,异化逻辑只不过由显转隐而已。实际上,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时,遵从的仍是异化逻辑的叙事方式。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例,马克思指出,“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08—109页。
如果说以上所述是从历史的角度对马克思把握人的发展问题的双重逻辑进行纵向考察的话,那么,从横向上来看,异化逻辑和资本逻辑关系又如何呢?首先,从产生来看,异化逻辑和资本逻辑同时产生且原因相同。二者都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都是现代生产方式自身矛盾发展的产物,即劳动条件对劳动活动、资本对活劳动的异己对抗关系。其次,从结构来看,异化逻辑和资本逻辑都遵循着颠倒的主体性结构。对异化逻辑来说,是作为主体的人被颠倒为异己物质力量的客体的过程;对资本逻辑来说,是作为客体的资本颠倒为自为自在主体的过程。再次,从二者关系来看,资本逻辑决定异化逻辑。因为异化逻辑主要根源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表现的是人在资本逻辑支配的劳动活动中的异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代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化;这种普遍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0页。这种外在目的指的就是资本逻辑。在此意义上,资本逻辑构成了异化逻辑的基础。
总之,在分析人的发展问题时,无论是从纵向角度看还是从横向角度看,马克思都遵从着资本逻辑和异化逻辑双重逻辑统一的原则,其中资本逻辑决定着异化逻辑,发挥着主导作用。具体到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研究,我们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只有对这双重逻辑进行整合,才能找到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并进而对这一问题做出全面分析。同时,对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只有在明确资本逻辑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既看到消费社会到来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又看到其消极阻碍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消费社会。另外,只有从异化逻辑出发对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入木三分地描述其中人的发展之种种新状况,才能做到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并进而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性与辩证性:把握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的主要特征
把握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的主要特征,需要依照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实践性特质与辩证性品格。所谓实践性特质就是指从现实的历史实践出发来把握人的发展问题,不仅将现实的个人存在视为人的发展前提,而且将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视为人的不断发展的动力,尤其是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角度出发来进行把握。所谓辩证性内在品格就是马克思在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评判时,遵从历史和价值的双重尺度。具体到消费社会语境中,既看到消费社会促进人的发展的一面,又看到消费社会导致人的异化的一面。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把人看成是历史的、生成的和开放的,即“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0页。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发展必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来实现。人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完善个性、满足需要、丰富社会关系、提高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对人的发展的考察始终要从对社会发展的考察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中人的发展状况都是不同的,因为一定阶段上人的发展的程度和可能性空间,都要根据其所在阶段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来判断。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的本质存在方式和发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研究消费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就必须立足于这一社会发展的最新语境。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辩证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上。这种统一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人的发展问题,将人的价值问题建立在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基础上,从而使人的发展问题具有了现实性和可能性。也就是说,马克思在看到“物的依赖性”带给人的异化时,并未单纯地要求回到过去,而是客观地指出“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12页。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不但优于古代社会,而且必会取而代之。即便“物的依赖性”导致了人的异化,但是与“人的依赖性”相比,对于人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进步。另外,马克思还试图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因为社会的一般发展被与劳动相对立的资本所利用,所以社会的一般发展就与劳动相对立而作为资本的生产力发挥作用,就表现为资本的发展。”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5页。简言之,马克思看到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是一种发展的、开放的、辩证的学说,因此才能在不断探索中求得创新,才能在不断反思中焕发活力。
在消费社会中合理把握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并自觉为现实服务,就必须充分注意到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基本特质和内在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但应结合消费社会的新情况加以深化研究,以提升其当代意义。比如现实的个人是人的发展的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等。第二,对于一些原本就属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的基本原理,但过去没有给予重视的观点,应结合消费社会中的新情况加以深入挖掘、深刻理解。如人的感性与理性发展问题和人的主体性问题等,都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消费社会语境中予以深入研究的。第三,对于经典文本中未深入探讨、充分展开,但在消费社会实践中又日益突出的观点,应结合新的情况和具体问题来加以认真研究和详尽论证,使之趋于完善,并进一步指导现实,如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所谓自由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的,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1页。在这里,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消费社会语境中,貌似增多的“自由时间”并未带来人的自由。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对消费社会中的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进行区分,进而分析人的自由并未得到扩展的原因。
更具体地看,在消费社会语境中,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考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从构成人的发展前提的人的存在问题出发,对比生产社会与消费社会中人的不同存在,透视消费社会中人的存在的新变化,进而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及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对有关人的发展的主体性问题加以分析,论述消费社会中个性、交往和认同的变化,以此透视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变化及其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三,对消费社会中人的感性与理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论述消费社会中感性活动和理性能力的变化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第四,围绕人的发展最终目标,探讨消费社会中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问题。总之,我们一定要根据消费社会的发展状况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加以具体看待,以充分发挥和提升其当代价值,更好地指导现实,并进而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