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思考
2020-11-24何华兴
何华兴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下简称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1],这决定了体育课堂是一个“动”的课堂,学生要在体育课堂中通过身体练习来学技能、壮筋骨、调感情、强意志。但对近几年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动”的不多、“动”得不够、“动”得不悦成常态,体育课堂中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激情,学生普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这对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身心健康发展都极为不利。高中体育教学如何落实培养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3]。
在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下,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和对学生发展的培养需求,相应研究制订了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共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三个维度[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而形成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人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发展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4]。高中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担起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校对体育教学质量无要求
升学率、校园安全是学校工作的两件头等大事,这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未来发展。体育学科不是高考科目,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不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录取,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校升学率无直接影响,在区域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没有对高中体育教学质量进行对比和评价。在校园安全责任和升学压力影响下,出于对学生的安全和追求升学率的考虑,学校只对体育教师提出明确的体育教学安全要求,以避免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对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基本不会提什么要求,也没有把体育教学质量列入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指标中。在这种管理理念下,体育课上得好与坏,就看体育教师的良心和态度了。
2.2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在现行的高中体育教育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体育教师本身就对体育教学不重视,他们对体育教学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对课堂学习也缺乏有效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比较随意。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随意教,学生随意学,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管理,体育课普遍都是“放羊”课、“三无体育课”。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难以让学生对某一个运动项目产生全面、完整的体验和理解。随意的学习评价不仅没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那些原本对体育学习充满期待的学生也会失去兴趣,体育课堂教学达不到健身育人的效果。
2.3 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感冒”
高中生面临高考,升学压力大,学生往往只重视文化学习而忽略了身体锻炼。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经历过系统、连贯的体育学习,对体育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体育课大多都是在室外进行,终日风吹日晒,对于那些娇生惯养的学生来说,去上体育课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要让他们在体育课中积极地“动”起来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高中体育学科又不是高考科目,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对高考录取没有直接的影响,他们就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学习并不“感冒”,体育课只是他们放松、娱乐的场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动”的不多、“动”得不够、“动”得不活。
3 核心素养下对高中体育教学思考
3.1 对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思考
运动能力主要包括是体能和运动技能,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都是要通过长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而累积的。高中体育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师必须要在“动”字下功夫,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动”起来,而且要“动”得够、“动”得悦、“动”得活。
如何在体育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科学制定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的模块教学计划和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课堂学习纪律和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给学生更多练习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动”起来。在练习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既要让学生“动体”,更要让学生“动脑”,在“动”中学、“动”中思,在“动”中掌握并运用运动技能、发展体能。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量,适当安排一定的体能练习,确保学生在课堂中有一定的运动量,促进学生体能协调、全面发展。
3.2 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健康行为的思考
健康行为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高中体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教师需要围绕“乐”字做文章,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促使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又喜欢体育锻炼。
体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乐”?首先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体育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了”,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获得进步,享受成功的乐趣。创设合作学习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与同伴合作实现学习目标,体验合作的乐趣。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和教学情境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相应体育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懂得“怎么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乐于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并在积极的参与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此外,教师要利用雨天体育课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课,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对健康存在影响,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有危害,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对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思考
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品德需要在参与体育实践中才形成和培养。高中体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这需要体育教师创建有常规,有强度,有难度,有比赛的“四有”体育课堂。
体育课堂中强化课堂常规管理,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建立规则精神。有强度的体育课、有难度技术学习,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自尊自信、超越自我、顽强拼博、勇于进取的精神。每节课要结合教材内容安排一定时间的教学比赛,在激烈对抗中培养学生相互信任、善于合作、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尊重他人和勇于担当等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4 结语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培育并非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5],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持续的培育过程。因此,体育教师要在充分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创造性思维,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构建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合作与探索的乐动体育课堂,让学生“动”得够、“动”得悦、“动”得活,在积极的参与和良好的体验中,循序渐进地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增进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