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服饰与中国舞服、戏衣美学意蕴及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2020-11-24宋佳昱

武术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服饰武术戏曲

宋佳昱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通常人们认为武术是通过习武者的形体动作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从而忽视了武术服饰本身其实也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人们要想深入领略武术作品更深层的意义,在欣赏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更应从特定的武术服饰入手。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是在表现一个浑然整体的人(文化形象),而不是视觉感官中的生理性的人体。这种特征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及直观感悟式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武术服饰通过对人文精神方面的充分参与,为武术文

化的品质增添了特色化和内涵化。因此,要想认识和掌握武术文化,就少不了对武术服饰进行观察和思考。[1]武术服饰承载着武术文化、礼仪,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风采。通过对武术服装上衣的文化内涵、武术服装腰带结的文化内涵、武术服装裤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结合中国传统戏曲、舞蹈服饰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 武术服饰的美学意蕴与文化内涵

1.1 武术服饰的美学意蕴

1.1.1 武术美学特征

武术具有美学价值毋庸置疑。在冷兵器时代,人们崇尚实用技击性,武术一直被人们视为杀人的利器和保命的手段。在当时,人们很少研究武术的美学价值,对于“徒支虚架,满遍花草”的套路武术是不屑一顾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武术之美有了新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美学价值随着人们对美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日益受到关注,众多学者从美学视角对武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剖析。[4]武术美是人自身的力量的一种感性显现。人与武术运动之间的审美关系反映了武术美。武术之美展现了客观事物的运动与发展规律。

1.1.2 中国服饰的美学意蕴

中国被称为“衣冠古国”。中国美学的源头来自于先秦美学,可以将先秦美学看作是现代美学理论的萌芽形式,服饰美学也是如此。中国服饰美学思想是由老庄的服饰自然生态美学思想和孔子的服饰伦理美学思想两大体系构成的。可以说,中国服饰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家服饰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弘扬,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其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道家服饰美学思想具有淡泊清高的精神气节和崇尚自然的精神情怀,对以奢为美的当代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鉴照作用。[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具有规范服饰外在表征和审美内涵的作用。服饰作为物质文化现象,必须将其文化与功能有机结合。服饰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双重载体,其发展取决于服饰美学体系的建构。古人云“道不离器”,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使民族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对中国服饰美学走向的定位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中国古人基本观念认为服饰的线条要具有简洁、柔美而富于变化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山水诗、画具有温馨和谐、雅致淡远的审美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正如其一样具有含蓄和写意的特征,并以体现意境美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中国服饰艺术的“古典时代”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而终结。中国服饰艺术的“现代时期”起自民国,中山装以西服为基本模式,在引进西方服饰文化理念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当时,民国时期男性服饰的主流便是中西合璧的中山装。与此同时,西服、领带、皮鞋在当时也逐渐流行起来。受欧美女性服饰的影响,中国女性服饰的方向发展明显趋于审美装饰性,旗袍的改良则突显了这一特征。旗袍作为民国女性的主要服饰,已经从清朝那种相对保守的款式改良成了婀娜多姿突显腰身曲线式。此外,作为当时比较通行的上袄下裙也与旗袍一样收紧了腰身,审美倾向已与欧美女性大致相同。[3]

1.1.3 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

武术服装是在古代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制成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美学意蕴及文化内涵。装扮就是打扮修饰。服饰的本质就是装扮,即通过人的穿着而使人产生形象的改变。可以说,武术服饰就是在进行武术活动时,练武人通过有意识的“装扮”改变自己的日常形象,并体现出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特色。[1]因此,通过与武术美的结合,武术服饰具有以下几个美学特征:肥硕宽大之美; 含蓄矜持之美;庄重威严之美;悬垂之美;飘逸之美。

1.2 武术服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是特定等级观念制度下的产物,它讲究对称,典型的例证如深衣。武术服饰采用的是对襟款式,使服装在整体轮廓上形成了左右对称的视觉效果。襟线在人体中线位置,前襟面的左右衣呈现对齐式样,用盘扣或腰带系结。武术服装采用对襟展现出了庄重、雍容之美;寓示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庸与中正。现代武术服装一般做得比较宽大,这一特点表现出了对汉服的借鉴,这种款式可以体现习武人柔和自然的气质;对胡服的借鉴主要突显在袖口上,武术服的袖口不像传统汉服那样宽衣大袖,是紧缩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演练。

武术服饰的装饰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盘扣、腰带和刺绣。盘扣和腰带除了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具有固定衣服的实用价值。武术服装的扣子一般采用“一”字型盘扣,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盘扣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服饰装饰工艺。武术服装纽扣的排列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术服饰的盘扣数量呈奇数排列,源于中国人对数的讲究。《易经》认为数字分为奇偶与阴阳。认为阳代表了正面,而阴正好相反代表了背面。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活着需要依靠自身积极努力,因此崇尚阳的精神。武术服装的纽扣一般是五排或七排,因为在民俗上一般制定寿衣时的纽扣是呈双数的,所以武术服装的盘扣数量都是呈现奇数排列。从武术服装腰带结的应用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一面。中国结是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从唐宋时期起开始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在古代生活中,古人的衣带主要依靠中国结来固定。日本的和服与古代中国的情况相似,不用纽扣,主要靠衣带来系束。因此,在日本如何把和服的腰带打成结,至今仍然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刺绣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民间,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武术竞赛套路服装上的刺绣,大多刺于上衣的胸襟、袖子、领口和底摆以及裤腿、裤边等处。刺绣图案多为寓意吉祥的动物、几何纹样及花卉等图案。

以小农经济为本的经济结构和以“礼”为主的道德准则,造就了中国的宽衣博带。中国传统服装中,下衣俗称“大口裤”,因形得名,因为裤的形制比较宽松,所以两只裤管常常做得十分肥大。和大口裤相配用的做得比较紧身的上衣,名称叫“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兴一种叫做“袴、褶”的服式,就是褶和长裤穿在一起。这种服饰一开始多用于军旅,便于行军和作战。基于这种原因,当今的武术裤往往做的宽松肥大,但是现在的武术裤裤口一般都是是收紧的。这些都突显了武术服装对中国古代传统服装文化的借鉴。[5]

2 中国舞服的美学意蕴与文化特征

2.1 中国舞服的美学意蕴

舞蹈服饰是服饰中的一个特殊分支,是指舞蹈表演者跳舞时穿用的服装和饰件。舞蹈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服饰的功能转变使得舞服越来越符合人的审美情趣,并反映了当时社会服式的流行风尚。在中国古代,舞服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已经和礼服、常服水乳交融,成为古代服饰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进入“娱人”阶段时,在舞者与观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审美关系,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舞服则成为这种审美关系当中最直观的部分。舞蹈服饰在发展的同时也记录着中国服饰的审美文化历程。[6]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走向了舞台化。现代中国舞蹈服装设计讲究与舞蹈剧情的近似性,舞服可以通过增强与减弱舞者身体某部位来控制其想展现的艺术视觉。因此,设计师把舞者身体各部位自然地连接起来,通过服装的款式来改变舞者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视觉结构关系,从而起到忽略人体原有轮廓不足的作用,并且通过服饰颜色上的变化来修饰人体的曲线美,进而使中国舞蹈艺术具有极致的视觉连续性效果。制作精良的舞服可以通过跟舞者身体各部位动作表现的完美配合,创造出多姿多彩并具有不同情感的艺术律动形象。[7]这也使得舞服具有了浓厚的美学价值。

2.2 中国舞服的文化特征

舞服具备社会、宗教、文化的属性。舞蹈服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与舞蹈本身的功能属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巫舞”到“乐舞”,中国舞蹈的功能变化使舞蹈服饰的形式也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舞服的象征性文化特征体现在对原始宗教崇拜的舞蹈中;在宫廷乐舞中,舞服不仅体现了等级制度及“娱人”功能,还反映其具有审美性文化特征;而舞服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则通过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舞蹈文化进行展现。总之,中国舞蹈服饰,是中国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真实记录。它来源于生活,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服装为基础,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对时尚的偏好和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舞蹈服饰与其他文化形式一样,反映了历史的独特性和地域的文化个性。

从本质上讲,舞蹈表演者在穿上舞服的那一刻,就已经具备了最为直观的造型意义。舞蹈服饰通过与舞者动作的结合渲染舞蹈氛围、塑造舞蹈人物形象、反映舞蹈主题,发掘出人体所具有的造型美和情态美。中国古代舞蹈最显著一个特点是运用服饰和舞蹈动态的互相结合的方法,使服饰紧紧围绕舞蹈的主题而展开。这种特点的形成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中国舞蹈独特的文化格局与舞蹈服饰的文化特征是相适应的,即在原始崇拜和宗教意识的推动下,对人之本质和宇宙空间的认识之间,在“天人合一”思想下,通过宏大思辨而形成的。

3 中国戏衣的艺术特征

最初,戏与舞蹈同源,随着历史的发展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了戏曲,行头也得到逐步完善。明清以后,独具特色的戏曲服装达到程式化的水平,其款式以明式服装为基础,并流传至今。与舞蹈服装一样,成为中国服饰的一个特例。

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总体特征。戏曲程式化是指戏曲艺术形式的总体构成,包括表演程式和服饰程式。表演程式是一种表演技术格式,通过运用歌舞来反映生活。服饰程式则是一种特定规范,特指中国戏曲人物的服饰,即戏曲角色行当穿戴服装和配件的通用格式。中国戏曲服饰经过长期的款式、造型、图案、色彩以及面料等的改造、改进和优选,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模式。戏曲服饰程式蕴含着独特的艺术成分,他不仅要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还要满足戏曲演出的需要,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戏曲是舞台上表演的艺术。这种表演艺术与观众构成了远距离、仰视角的欣赏关系,控制观众的注意力则要通过全方位的舞台人物形象和舞台装置。戏曲强调拥有最完美的舞台感知效应以及创造最完美的舞台形式美感。这些特点都是形成中国戏曲服饰装饰性的重要因素。戏曲服装的装饰手段主要运用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图案、色彩、制作工艺以及造型使戏曲人物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

戏曲表演具有虚拟性和假定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戏曲艺术追求的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上的真实。戏曲服装则是加入了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艺术火花及艺术思维,并不只是单纯的对生活化服装进行复制和模仿,具有极强的写意特张,可以说是艺术化和生活化的完美融合。戏曲具有十分突出服装的形式美,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形式。戏衣夸张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和特殊的结构造型特别引人注目,多样的色彩着重体现了戏曲艺术魅力。戏曲服装一般指代不同角色的身份、地位,通过使用图案、色彩及造型构成鲜明的形式美和符号功能。颜色的运用对刻画戏曲人物形象极为重要,特定的颜色代表了特定的人物形象,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舞台感染力,创造出了不同程度的舞台效果。[8]

4 武术服饰发展与中国舞服、戏衣对比下的不足

4.1 武术动作与武术服饰的整合性不够

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武舞同源,戏舞也同源。但是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武术与舞蹈、戏曲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服饰的设计上也表现出了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朝着竞技化方向发展,武术服饰也相应进行了改革,但是款式还是采取中国传统武术服装的款式。当代社会武术表演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舞台和电视上,对观看者来说武术不再只是古代军事战场上的实战技术,而是已经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具有艺术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在舞蹈和戏曲表演中,表演内容与服饰、造型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不同的人物及故事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饰造型。可以看出,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将武术服饰和技术特点进行完美整合。

4.2 武术服饰艺术表现张力不足

中国舞蹈服饰和戏曲服饰款式、造型繁多,服装色彩丰富,图案多样精致。服饰本身便可以给观看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相比之下,武术服饰的款式、颜色及图案则略显单一。在武术朝着竞技化及舞台化的发展,可以借鉴戏曲、舞蹈的服饰特点,在保留武术服饰文化特征的同时,积极地对面料、款式进行创新,大胆运用色彩,并使其与套路编排、运动员性格、舞台灯光、舞台背景充分结合,以增加武术服饰的艺术表现力。

4.3 武术运动员需要提高艺术修养的培养

艺术造诣很深的舞蹈和戏曲表演艺术家们大多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他们视野开阔,工于书画。长期的表演艺术生涯中,他们通过对表演的意象创造使自己十分了解服装意象创造,并深谙服装的艺术内涵。[9]因此,培养及提高运动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对武术美学及武术服饰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当今社会,武术在面临众多国际体育项目交融普及的形势下,对武术服饰的设计包装愈显重要。服饰代表了一项运动及运动员的外在形象,并且可以突显其独特风格的精神气质。符合运动项目及运动员特质的武术服饰在推动武术的竞争力、艺术美和传播效应的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武术服饰的发展作为弘扬、传播武术的一个侧面,无论是从大众健身化还是服装产业化或竞技化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走向世界、走向市场的。除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应该是当下武术服饰文化必须进行考量的主要问题。只有以传统文化内涵作底蕴,以现代审美作调剂,武术服饰的创新才不会走向哗众取宠。因此,也只有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完美结合,武术服饰的创新才不会变为空中楼阁、虚晃一物。武术服饰的发展应当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有选择地继承中国传统服饰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中国当代武术服饰的发展方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武术服饰。

猜你喜欢

服饰武术戏曲
中华武术
动物“闯”入服饰界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