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2020-11-24临潭县城关第三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习题分层核心

○ 临潭县城关第三小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纵深推进,从教育的初级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目的是能够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为了落实因材施教、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教师纷纷尝试采用分层教学法开展教学。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学生其他科目和初、高中学习的影响较大,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就更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减免学生学习负担和压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使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与核心素养的需求相适应,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鉴于此,本文就核心素养下如何对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因为班级人数过多,学生层次不一,教师规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要求,往往只能照顾到大部分中上等的学生,无法兼顾到中等偏下的学生[1],久而久之,班级内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新课标理念下,在不打破班级框架的基础上,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化,科学划分教学内容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指导,让学生在科学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得到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应全面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注的幸福感,唤醒他们内心炽热的求知情感,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分层教学,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搭建有知识可学的平台,使优等生得到巩固和强化,中等生得到拔高,学困生得到转化,脱离学习困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需求和心理需求,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达到提升课程教育质量的新课改目标。

二、目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分层教学“分层”不合理。分层教学中“分层”的主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科学、合理地划分层次。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简单地依据考试成绩划分学生层次,实际上考试成绩仅仅反映学生一段时期的学习效果,不能直接体现学生的能力差异和知识水平,也忽略了学生考试时的心理状况。

2.分层教学整体性不够。分层教学要求将全体学生纳入分层范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分层往往只针对部分学困学生,采取措施和策略帮助学困生尽快跟上教学进度,忽略了中等学生的发展,失去了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1.教学对象分层。每位学生由于年龄、认知水平、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一样。有科学调查研究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采取均衡论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2]。所以,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分层教学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出发,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知识可学,可学到知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学习“分数的乘法”时,在“课前小测验”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进行测试。通过对学生习题完成情况的分析,了解学生知识点的薄弱方面和学生能力的分布情况。在新课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计算能力不强,教师可以给较多的时间进行计算训练;部分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在讲述新课内容时重点阐述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上一层楼。

2.教学理念分层。小学数学中,概念、图形的认识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过程中仅靠说教、死记硬背、教师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显得枯燥、乏味,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核心素养分层理念引导下,帮助学生弄清楚概念是理论性的还是可操作性的,根据概念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理解情况将概念合理分解、迁移、转化,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通过剪一剪、拼一拼使图形更直观,利于观察、认识。比如,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时,利用课本上的图例或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解,让图形识别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达不到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转换想法,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实物和小正方体,课堂上将学生适当分组,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搭建不同的几何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画出看到的平面图形,亲身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不同,认识概念,总结方法。从抽象到具体、从学生无所事事到积极参与,在这种分层理念的引导下,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突破了两极分化,真正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落到了实处。

3.教学内容分层。分层教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可以避免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通过分层教学可以兼顾到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成绩的看重容易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失去激情。尤其对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如果没有很好地兼顾到每位学生,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3]。学生如果对教学内容不理解,日积月累,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心态。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分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比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章内容时,教师利用PPT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重点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法则及其在运用四则运算法则进行运算时应注意的事项和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学生明确了解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集中注意力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思考,加深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4.提问方式分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按照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问题合理分解再向学生提问,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能正确回答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并不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教授“分数”时,部分学生受整数学习的影响,用整数的思维来学习分数。此时,经过预习,教师对比整数提出:分数是怎么定义的?分数是怎样分类的?分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是二分之一大还是三分之一大等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大胆猜想,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然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过渡自然,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5.布置作业分层。对于小学生而言,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为了让作业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分层布置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以探究性作业为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中等学生,设计一些巩固提高题,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能力;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以基础练习为主,巩固所学,增强学习的信心,以防产生厌学心理,在班级中掉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取得不同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在学完《分数的除法》后,教师为学生展示难易不同的习题,将习题分为A类,B类和C类。对学习能力强,运算能力好的学生,教师让他们做A类习题,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举一反三和创新的精神;对于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教师让他们在做C类习题的基础上做B类习题,锻炼他们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只让他们做C类习题,但是要保证正确度。通过把习题分层兼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还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这样,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贯穿到了学生学习的各个角落。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在提高核心素养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实施分层教学,减少两极分化,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猜你喜欢

习题分层核心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习题深探索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雨林的分层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